孔教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10100003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黃利用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今夫論人者。必知其人之才學。知其人之遭際。知其人之意志。而又有明斷之才。有卓越之識。有至公之心。斯不負其人。非然者。縱一己之私智。無定斷之才識。而漫然尚論乎古人。不失其人之真者鮮矣。顧論人而失其真。其得失僅關於一人。論世教或失其真。其關係尤非淺鮮也。況所論又為孔子之教乎。夫孔子生於姬周之季。產於昌平之鄉。其先宋人。而後遷魯者也。予生也晚。得遺言於斷簡殘篇。處身世於獸蹄鳥跡。望宮墻之高峻。而不得其門。羨美富之廟堂。而難窺其室。不得親炙乎孔子。安知孔子之教。且以顏子之賢。猶發高堅之歎。以子貢之智。始聞性道之言。則聖道之高深。聞道之難易。亦可想見矣。今欲申論其教。得毋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乎。雖然。孔子往矣。孔子之教。猶存於文獻。遍傳於寰區。國無論東西。人無分智愚。皆知孔子為聖人。孔子之教為聖教。所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是也。吾人生千百年後。雖不得孔子之提命。以聆其旨趣。而讀其遺書。考其言論,亦知其萬一矣。夫孔子具內聖外主之學抱悲天憫人之懷原欲行其道於天下。登斯民於?席。初無傳教之成心。乃道大莫容。所如不合。尼谿之賜。既沮於齊。書社之封。又止於楚。因知道之不行。而思傳授於來世。故在陳思狂簡之士。歸魯築洙泅之壇。於是前此相從者。益沾時雨之化。後此來學者。亦入春風之帷。執經問難。文人如食客之多。成德達才。賢士比齊城之數。此孔教之所由來也。然則其教維何。曰窮理盡性之學生人有用之教也約而言之為文行忠信推而廣之則修齊平治何以見之。曰魯論大書特書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其彰明較著也。顧其所謂文。則經書之文。所謂行。則倫常之行。所謂忠信。則學者立身之道。積德之基。?不學文。則無以知聖賢之成法。不修行。則無身體力行之實。不忠信。則心虛偽。為惡易。為善難。此孔子所諄諄告誡。為弟子所習聞。而筆之於書者。若夫修齊平治之道。聖經賢傳。昭然可考。程朱解析。義理詳明。何庸置喙。然則何所取義。謂之窮理盡性之學生人有用之教曰孔子之教人。皆人生日用之道。有可行於終身。不可離於俄頃其小夫婦可知可行及其至聖人不知不能惟修省於生前不妄談於死後。如子路問事鬼神。與問死。孔子告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貢問死者有知無知。孔子告以欲言有知。恐孝子慈孫。有妨生以送死。欲言無知。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由此觀之。孔子言生不言死可知矣。謂非生人有用之教乎。至於窮理盡性之道。孟子有性善之言。宋儒有性理之論。予也不敏。何能?辭。且夫孔子。不特以言為教而並以身為教不特教其四方門人。而並教及列國君相。讀鄉黨之篇章。孔子隨在顯彰其盛德。則隨在可作為儀型。大而朝廷儐相。備進退之威儀。小而鄉黨語言。見謙卑之容貌。問人他邦。再拜致慇懃之意。出使?國。執圭盡珍重之容。榮君上之恩賜。分惠其家人。薦享及祖考。受朋友之饋遺。不重其車馬。惟拜其祭肉。其他飲食起居。云為動作。在在堪為吾人法也此則以身為教也。考春秋之經傳。孔子上溯隱桓。下迄定哀。二百四十年間。凡列國君相之行為。皆別其善惡。而筆削之。以布衣之士。行天子之權。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銊。使聖主賢臣顯於上。亂臣賊子警於下。此則教及列邦君相也。然則孔子之教人。專以立德。而不及以育才乎。曰德者體也。才者用也。有體必有用試觀聖門高弟。其言行見於經傳。姓氏彰於問答者。實繁有徒。若經書不見其事實。史冊僅載其姓名者。亦屆指可數。統而計之。?七十二人。夫此七十二人。皆身通六藝。假令畀以政治之權。則禮樂之教可興。寄以干城之任。則射御之才可展。試以理繁治劇。則簿書計算。無難措置裕如。群弟子備周全之才德。期濟世之妙用。乃時值世官。不逢徵聘。坐而言。不能起而行。雖有為邦為政之論。究無為邦為政之權。亦可慨矣。然則孔子之教。兆端於孔子。孔子之道。亦發源於孔子乎。曰孔子以天縱之聖。兼好古之學。凡詩書禮樂諸經。春秋周易之文。無不融會其語言。精通其意旨。因通達群經折衷列聖故能集群聖之大成肩繼往開來之重任則孔子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也。然則遵孔子之教。其功效為何如。曰其國君信之。則施仁佈德。薄斂省刑。劃界分疆。無爭野爭城之戰禍。卑宮陋室。惜民脂民膏之資財。又何至窮兵黷武亡其國。眾離親叛殲其身。其臣民從之。則愛國忠君奉行政令。不覬覦於神器。無革命之風潮。萬不敢置君后於幽囚。啟邦家之戰亂。且也遠稽前代。歷考名臣。承託孤之任。而矢忠貞者有其人。處家庭之變。而盡孝行者有其人。卻賄賂之私財。而守其廉潔。遭國家之破亡。而殉其節烈。又有其人。名公卿功成於當時。名傳於後世。何莫非本孔子之真傳。明人倫之大道。以成就焉。奉孔子之教。其功效有如此者。然則孔子之教。休矣美矣。無可置議乎。曰孔教雖美。施設未周。有傳教之書。無宣教之人。有講?之空言。無實行之良法。彼明清二代。以經書試士。其意?欲使海內人民。明孔子之道。守孔子之教。以醇厚其風俗。平治其國家。法至良。意至美也。豈知學者藉終南為捷徑。徒尚乎辭章之美不求夫實行之學奪青紫以自榮置蒼赤於不顧士大夫或有以道學自勉。為士林矜式者。至農工商賈。鮮有與知也。又且官無禁止之令。民喜新奇之說。野史稗官。神仙怪誕。婦豎愚人。轉相傳述。遂使賢智文明之國。不少愚頑蒙眛之人。此民智所以壅塞外教所由乘機也然則欲顯揚孔教。有何方法。曰聖賢在位國家興隆自有主張者。末學庶人。何能見及。此第就所知淺近者略言之。至深奧精微之旨。請質諸君子。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8年1月1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附錄 槱兒遊蘆溝橋筆記
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
職官志
澎湖處大海之中
天山賦並序
列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