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附錄 槱兒遊蘆溝橋筆記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90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附錄 槱兒遊蘆溝橋筆記 出京城西南廣寧門外三十里,為蘆溝橋,「蘆溝曉月」,京師之八景也,廣寧門,道光後避諱改廣安,郭外天寧寺,為元魏至今古蹟,塔十二層,高二十七丈,八觚繫鈴三千四百餘,聲無間斷,滿院松陰,去此十里義井鋪,為永樂時駐蹕飲井之地,一路至蘆溝,春夏雨水泥濘,細石顛滑,秋冬風沙蔽空,揚塵堀堁,今乘火車出西便門者,可 免是苦況矣。自蘆溝橋車站下車,行三里餘而至蘆溝鎮,城建自崇禎庚午,曰拱北城,門二,北曰順治,南曰永昌,早為甲申之兆,今南門曰威嚴,大不過半里,人家寥寥數十戶,破落不堪,近城地皆沙礫,不宜耕種,出城北里餘而至橋,橋跨永定河,長二百四十步,寬一尋,橋下之孔十有一,兩旁石欄百四十柱,柱端雕獅子,橋作穹形,南有琉璃瓦御碑亭二,一為乾隆辛未所立「蘆溝曉 月」詩,一為康熙八年重修記,字已剝落,橋建自金明昌年,嘉靖三十四年修,康熙七年戊申秋霖,圯十二丈,至是復修,橋之北有岔道,達豐臺,東有京漢火車路鐵橋,考《大清會典》春秋會操於安定門外教場,合操於仰善窪,秋後奏請演放子母?於蘆溝橋,即此河邊,河之名,居人但謂渾河,康熙時改無定名永定,居人今猶不知也。 余按蘆溝古作盧溝,元明史亦然,《書.文侯之命》,黑弓曰盧弓,不獨燕人以黑為盧也,因其色曰盧溝,因其濁曰渾河,因其奔潰曰無定河,達大同 八百里,元曾以為運道,明代屢有修治,詳《河渠志》之五。上流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陽、金龍池,而渾泉溢出,是為桑乾水,是即《水經注》 水條,所謂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在山原之上,世謂之天池,方里餘,澄渟鏡淨,潭而不流,嘗有人飄其輪于池,而獲之于桑乾水,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其水自山西入直隸保安州,會眾水穿西山,過石景山,始衝盪無定,賈島詩「無端 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係自晉入燕,北過此水上流,有清平三籓,康熙十九、二十年,上親郊勞凱旋軍,三次駐蹕蘆溝橋,如順治中勞信郡王之例,漁洋滇南凱歌,所謂「翠華三度幸盧溝」也,至乾隆二十四年,初戡伊黎,拓地二萬里,上出勞兆惠軍,更過長辛店、五里店、太平堝,至良鄉築郊勞臺,規模殊宏大,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平金川,亦於此臺行郊勞抱見禮,蓋自盧溝南下又二十五里矣。良鄉有固節驛,本唐縣,嘉其不從安史叛也,城外有樂毅墓,嘉產有栗,良鄉南五十里有琉璃河,即《水經注》聖水,至霸 州入拒馬河,拒馬合盧溝者也,水清泚,多鴛鴦,河橋尤偉,有鎮水怪鐵竿長數丈,俗訛謂王彥章鐵篙。 十月二十一日,頭痛稍止,決定明日獨向海路回上海,二十二日,由北京正陽門,赴十點十五分特別火車,過東便門,又過永定門,一路人家連?,至四十五分至豐臺,臺為京城外大市鎮,京津、京奉、京綏火車,來往之樞也,昔人每出京至豐臺看花,惜今非花時,惟見熙攘人蹤,縱橫鐵軌,紛滿豐臺驛路,豐臺東南有南苑,距永定門可二十里,為前 清遊獵地,大三四十里,光緒時放與人民墾耕,行宮數處皆傾圯,一處完好者,今為兵營(檢閱馮玉祥駐此),大六七里,兵半日操練,半日習工,航空學校亦在苑中,飛機三十架,車行時,一路見西山在左,又行十分,西山漸不見,惟見四圍平野,或?或否,土中有水有冰,則宜麥亦宜稻也。又過一小站,十一點過黃村,即今大興縣移治處,而疆土不整何哉?又過一小站,三十分安定鄉,二地村落四散,四十分萬莊,人家繁盛,不似安定村多破屋,再行又見破屋,一路多以馬耕,羔羊成群,樹木亦多,惟冬無 一葉,五十二分郎坊,此為武清縣界矣,自京師至天津,惟豐臺及郎坊為繁盛市鎮,往年段氏攻張勳,乃以此地為戰場,損害人民,不知何若。出郎坊,仍見廣野平原,村家村樹,時見馬車來往,不見武清治,十二點十六分至落?,昔稱落岱社,今為落?鎮,順天地多以?名,猶天津多以沽名,安次有??,宛平有榆?,不止一二也。落?附近有解口,觀音寺後,昔有九層塔中空,藏小塔亦九層,自豐臺至此,村路人家多土牆,十八分過一橋,車右亦見瀦水,有水,車 ?左右,耕犁無曠土,可知武清縣地之腴,再行,四遠皆村家。 二十四分,見車前左右(車向南行)水淼淼,自西北而流出東南,二十七分至張莊,見四處人煙稠密,田園中多止水,三十二分,過一水頗大,然橋不設欄,與前橋同,蓋大榆河自昌平至武清縣,北又注入南苑、龍鳳二河,至此成大河也,武清南有泉州渠,為建安時曹操征烏桓鑿,自滹沱入派河者,上流橋下之水,或其遺跡。 三十五分,左見大澤廣七八里,澤中有水有田,有園有人家,有羊群水草,快車行四分,其澤始過,其周當有二十里,按《明史》武清縣南有三角淀,周二百餘里,諸水所聚,有直沽在縣柬南,而衛河、白河、丁字沽,亦合流於此入海,余考諸《水經》鮑邱水條,即酈注所謂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條分,往往徑通,非惟鮑邱巨梁歸海者也,然則《水經》注謂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此其淀池之一藪矣,蓋今東淀多涸,無復如前之廣瀦,眾水因其淤高,亦不能入,此尚為淀池之不小者,余 又考《宋史》何承矩在太宗時,奏其熟悉關南水道,因古九十九淀遺跡,引水為塘濼,經營稻田,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七十里,外限契丹戎馬,內裕邊疆軍儲,于是菽粟魚蛤蒲葦,充物其間,西起保定、安肅,東迄泥沽、海口,橫?又九百里,自太宗至真宗,深嘉其功,事具〈食貨志〉及〈本傳〉,清雍正時,怡賢親王亦仿其屯田,以興水利,此中田澤,即前代之遺而不盡泯者也,三角淀或分其西四五十里為四角淀,亦曰西淀,《水經注》所謂聖水右會清淀,水發西淀也,其水入東淀,今東淀 多乏水矣。拒馬河在西北,即《水經》聖水,巨馬水過涿郡為涿水,古合蘆溝河為宋遼界河,宋時沿河設戍,下流入淀,武清東北(三十里)河西務,為元時漕運海運設司處,時三十九分,則過有欄長橋,行一分時畢,蓋獨石口白河,至通州為北運河,此為北運河橋也,四十分至楊村(武清南五十里),明建文三年,平安敗燕王兵楊村,進攻通州不克,宣德初征高煦,車駕駐楊村,即此,其地多耕農,五十二分至北倉,北倉為南北運儲京糧之地,今過之,乃村野,其小市鎮偶望不見,其南為南倉,去車站較遠,皆在,車路過此皆廣土,多見小溝無水。 一點六分,過一橋有水,旋見水渚,不旋踵至天津,按《明史》地志,靜海東北有小直沽,即此水矣,因武清東南有直沽,故此云小也。直沽即西沽,白河即古沽河,?於天津,故天津之地,多以沽名(喬沽、漢沽、葛沽、西沽、塘沽、丁字沽、鹹水沽、大沽),沽河見於《漢書》漁陽郡,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又于延水,東至寧入沽,溫餘水,東至潞南入沽,及《水經》沽河,與濕餘水合為潞河者,皆是也,《密雲志》謂沽水兩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今名白河,《畿輔志》謂發源塞外,自石塘嶺白馬關入,故曰白河,《皇朝通志》謂源出赤城縣邊外,蓋即《水經 注》趙建武時,并州刺史王霸,為燕所敗保赤城者也,合獨石水、潮河、榆河、清河,至天津西北十餘里西沽,西會永定河,南下距天津五里會淀河,謂之丁字沽,二沽中間,小直沽水自東來,謂之三岔口,又南下數里至紅橋會子牙河,過紅橋會南運河,謂之海河,至大沽北入海,永定河,即唐詩無定河,亦曰桑乾水,潮河,即《水經》鮑邱水也。 永定河、子牙河,舊無隄,泥漫田澤,入淀不淤,由淀河至天津入海,故《水經注》有清淀之目,自康熙時因氾濫築隄束水,淀日淤高,水不能入,至乾隆四年孫嘉淦、三十六年陳宏謀,兩次改二河之道,至天津入海,故今不入淀(自楊村至天津五十里,自京至津二百五十里。)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洪月樵(1993)。[附錄 槱兒遊蘆溝橋筆記]。《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24/4a.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24/4a.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皇朝通志
白馬關
武清縣
洪月樵
石景山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詩意
軍備志
列傳二
建國紀
城池志
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