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台灣俗名:叉尾鬥魚、麒麟魚、台灣鬥魚、三斑

大陸名:黑鬥魚

蓋斑鬥魚( i Macropodus opercularis /i )台灣俗名:叉尾鬥魚、麒麟魚、台灣鬥魚、三斑大陸名:黑鬥魚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Ahl, 1937
主題與關鍵字:
鬥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XII~XV , 6~8;臀鰭XII~XX , 12~15;胸鰭10~12;腹鰭I , 5~6;縱列鱗28~32;橫列鱗12~13。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背緣及腹緣廣弧形。頭中大,側扁。吻短而尖突。眼中大,上側位,眼間區稍狹而隆起;眶前骨下緣完全游離,不為皮膚所遮蓋,具鋸齒。口頗小,上位,斜裂,口裂延伸僅達前鼻孔的下方。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均有細小的頜齒。前鰓蓋骨的下緣及下鰓蓋骨的邊緣均具有細小的鋸齒。 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側線退化而不明顯。背鰭的鰭棘與軟條連續,後方的軟條逐漸增長。臀鰭與背鰭同形,其基底比背鰭長。胸鰭長橢圓形。腹鰭胸位,第1鰭條特別延長為絲狀。雄魚的尾鰭明顯內凹,其上下葉的外側鰭條較長。 體色呈灰綠色,雄魚的色澤較鮮豔。體側有約10條藍青色或青灰色的橫帶,橫帶間呈淺紅色或暗紅色。眼後方有一藍黑色的線紋。鰓蓋後部的上方有一青綠色的圓斑,且具有紅色的外緣。腹鰭的外側鰭條及尾鰭呈鮮紅色。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蓋斑鬥魚棲息於低海拔的平原緩流區或湖沼等靜水域棲所。在低溶氧水域中,可以吞入氣泡進入消化腔中呼吸。產卵期約在5~7月,繁殖期的雄魚在水草區的水體表層製造許多氣泡群,以供雌魚將卵產於其中,使卵懸浮在水表層。雜食性,喜好攝食浮游動物、小型水棲昆蟲及其幼蟲、藻類等。
台灣分佈:原本廣泛分布於本省各地低海拔的溪河、湖沼、溝渠、稻田等棲所,現在已極為罕見。
最大體長:通常以3~5公分較為常見,最大體長可達8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Linnaeus, C. 1758 (1 Jan.) Systema Naturae, Ed. X.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Tomus I. Editio decima, reformata.) Holmiae. Systema Nat. ed. 10 v. 1: i-ii + 1-824. [Nantes and Pisces in Tom. 1, pp. 230-338; a few species on later pages. Date fixed by ICZN, Code Article 3.]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
攀鱸( em Anabas test...
攀鱸( em Anabas test...
攀鱸( i Anabas testu...
攀鱸( i Anabas testu...
三星鬥魚( i Trichogast...
三星鬥魚( i Trichogast...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
絲鰭毛足鱸( i Tricho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