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鱸(Anabas testudineus)

台灣俗名:攀木魚、過山鯽

大陸名:攀鱸

攀鱸( i Anabas testudineus /i )台灣俗名:攀木魚、過山鯽大陸名:攀鱸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Bloch, 1792)
主題與關鍵字:
鬥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XVII~XIX , 9~11;臀鰭IX , 10~11;胸鰭14~16;腹鰭I , 5;側線鱗28~30。 體呈卵圓形,頗側扁,背緣和腹緣廣圓弧形。頭圓鈍而寬闊,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眶前骨的下緣具鋸齒。口中大,端位,口裂向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下頜稍突出。鰓蓋骨、下鰓蓋骨、間鰓蓋骨邊緣均具有尖銳的鋸齒。 體被較大型的櫛鱗。側線平直。背鰭的鰭棘部及鰭條部相連。臀鰭與背鰭同形,鰭條部短於鰭棘部。胸鰭圓鈍。腹鰭胸位,鰭條不延長成絲狀。尾鰭圓形。 體呈棕灰色,背側面顏色較深,腹部淺色。體側散佈有許多黑色的斑點。鰓蓋後緣和尾鰭基部各有一大型的黑斑。各鰭灰黑色。
棲所生態:攀鱸為生活於溪流、池塘底層的暖水性魚類。喜歡棲息在平靜、淤泥多的水體中。在生活環境不利其生存時,常依靠擺動鰓蓋、尾鰭和臀鰭爬越堤岸、坡地,移居適宜的水域,也能攀登水邊的樹枝或草叢。攝食浮游動物、小魚、小蝦、昆蟲及其幼蟲。
台灣分佈:曾於早期標本館中有紀錄,但可能因平原區污染而已經滅絕。普遍見於中國大陸閩江及其以南至海南島各地,因此於台灣紀錄中,暫時保留本種的描述。
最大體長:一般為7~11公分,最大體長可達13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Bloch, M. E. 1792 Naturgeschichte der ausl?ndischen Fische. Berlin. Naturg. Ausl. Fische v. 6: i-xii + 1-126, Pls. 289-323. [Also a French edition, Icthyologie, ou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v. 9, published 1797.]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
三星鬥魚( i Trichogast...
三星鬥魚( i Trichogast...
攀鱸( em Anabas test...
攀鱸( em Anabas test...
蓋斑鬥魚( i Macropodus...
蓋斑鬥魚( i Macropodus...
絲鰭毛足鱸( i Trichogas...
叉尾鬥魚( i Macropo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