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弧邊招潮

中文別名:網紋招潮

英文名:Fiddler crab

學名:Uca arcuata

拉丁同物異名:Ocypode (Gelasimus) arcuata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ef2c76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節肢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Malacostraca
中文綱名:軟甲綱
拉丁目名:Decapoda
中文目名:十足目
拉丁科名:Ocypodidae
中文科名:沙蟹科
拉丁屬名:Uca
中文屬名:招潮屬
拉丁種小名:arcuata
描述:
簡介:"弧邊招潮Uca arcuata弧邊招潮Uca arcuata 在分類上屬於沙蟹科,頭胸甲長可至2.2公分,殼背甲寬可至3.9公分,前額短,尖端壓扁部位為舌狀,背甲平滑、前寬後窄,前緣接近平直,大多數具有黑色至褐色的深色網狀紋路,中央及前緣經常為淺色,兩側常帶紅色,整體色彩變化多。雄蟹的大螯外側具有密佈的顆粒狀突起,指部較掌部長,兩指外側各有一溝槽,夾緊時中央有大縫隙,掌部外側呈紅色至橘黃色,掌部前半部與腕節有時帶黃棕色、兩指呈白色,小螯呈紅色至褐色,指部為白色,身體其他各部位常呈紅色調,生殖肢稍彎向背方,末端圓鈍,前端突緣退化,而後端突緣大,指突貼於生殖肢末端。本種棲息在潮間帶上部至中潮帶間的平坦泥濘地,土質黏、排水不良的地方,屬於雜食性,以有機碎屑為主食,常建造煙囪形洞口,過去曾被人類捕捉來當作食物。弧邊招潮的中文俗名為「大拱仙」、「大小管仔」、「大螯先」與「大螯仙」,而英文俗名則為「Fiddler crab」。   本種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域,像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東岸、臺灣、香港、新加坡、澳洲、加里曼丹島與菲律賓,臺灣地區則多分布在北部、西部、南部及澎湖等各地的河口溼地或泥灘海岸。本館館藏標本則在北至淡水河口、南至屏東縣萬里桐的西半部等地均有採集記錄。"
食性:雜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節肢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北部、西部、南部
世界地理分布:西太平洋
棲所環境:泥質底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