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

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
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
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寧靖王府改建的媽祖廟,規模宏大。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1、沿革──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臺時,傳因得媽祖之助順利登陸而奏請建廟,係以明鄭時期寧靖王之府邸改成,初建於康熙23年(1684年),其後於乾隆5年,後殿增建左右廳,40年(1775年)郡守蔣元樞再修,嘉慶元年也有修建記錄。   2、平面──廟宇坐東朝西,與臺南武廟同為狹長型平面,兩側有封閉之山牆,中間為三開間。前後共有四進,每進之間皆有院落,除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院落較大外,其餘皆很窄小,最後的院落尚夾建一捲棚軒。自第二進後,地面徐徐上升,此為斜坡基地之良好利用。   3、形式──最大的特點是拜亭為獨立式的歇山頂(即第二進),因此與正殿之間尚留有一段小天井,對於其狹長而封閉的空間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突破。此拜亭形式特殊,兼用為鐘鼓樓。為謀求較高的室內空間,在木架結構上,通樑提高甚多,其下再多加一橫枋。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台南大天后宮,是台灣近四百座媽祖廟中,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大天后宮原為明鄭時代的寧靖王府邸,其建築雖已有一大部分經過改建,卻依稀可見當年王府的佈局,內蘊深闊莊嚴,典雅尊貴,不同於一般廟宇。而堂皇氣派的建築之中,擁有的神像、雕飾之豐富,更使它成為民間藝術的殿堂。蘊藏這許多寶物的大天后宮,實不負其一級古蹟之名。 二、時代之遠近:   大天后宮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1663年),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之府邸。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攻台,鄭軍失利,寧靖王自縊殉國。次年施琅將這座「一元子園亭」改建為媽祖廟,並以媽祖庇佑平台有功,上奏御封媽祖由天妃升為天后,而使大天后宮成為全台最早官建官祀的媽祖廟。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明鄭時期,明太祖的九世孫寧靖王朱術桂在清兵入關,烽火連天之際,以「監軍」的身份來台定居,鄭經為表示禮遇,為寧靖王在當年台江內海岸的海邊高灘地建造了宏偉的王府。前為正宅,後有寢宮,正宅部分即為今之大天后宮。清領時期,施琅攻佔台灣後,進駐寧靖王府,奏請康熙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媽祖晉封為天后,正式稱為「大天后宮」,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並列入官方春秋祭典中,此時各廟宇亦紛紛前來分香,香火鼎盛。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台灣知府蔣允焄集資整修全廟,重修後奠定了今天的規模。嘉慶年間大天后宮遭到大火吞蝕,由北、南、糖三郊主導整修。當時整修後的主要棟樑皆保存至今。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大天后宮的建築歷經修護,但其主要結構仍維持清代嘉慶年間大火後重修之規模。配合地勢,建築由前往後級級升高,華麗雄偉。而拜殿擁有全台最高大之捲棚式屋架,配上重簷歇山式屋頂,比例優美,為廟宇建築的佳構。此外,大天后宮的建築細部如石雕、木刻、彩繪等亦十分可觀。 五、數量之多寡:   祠廟古蹟數量雖佔多數,且媽祖廟類古蹟多達十九處,但年代如此久遠、背景不凡的天后宮卻很難得。 六、保存之情況:   由於香火鼎盛,大天后宮在保存上有些不符合古蹟一般維護的方式。如新建的香客大樓即是一種危害古蹟本體的建設。其始終未依原評鑑拆除,予整體景觀有不良影響。 七、規模之大小:   大天后宮為正面寬三開間,平面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廟宇建築。 八、附近之環境:   大廟現被民房團團圍住,永福路二二七巷空間狹小擁擠。廟的前後照壁後方已建有四層樓之樓房。此區除大天后宮外,尚有祀典武廟、赤嵌樓、萬福庵照壁等古蹟。
日期:
年代:1683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南市
地理位置: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
滬尾湖南勇古墓
滬尾湖南勇古墓
半天巖紫雲寺
半天巖紫雲寺
台北孔子廟
台北孔子廟
李錫金孝子坊
李錫金孝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