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孔子廟

台北孔子廟
台北孔子廟
台北孔子廟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日治時期聘泉州匠師以傳統技術所建之孔子廟
建築樣式:文教建築
  1、沿革──與臺北城約略同時建造,據傳為利用築城之剩款飾材建。由臺灣兵備道夏獻綸及臺北知府陳星聚督治其事,並由士紳十餘人協辦。在光緒5年(1879年)興工。7年時主軸建築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三殿告竣。8年再由臺北士紳募款招工繼續完成禮門、儀路、黌門、泮宮、泮池及萬仞宮牆。終於在光緒10年(1884年)全部完成。   光緒21年5月日軍進駐孔廟,破壞甚嚴重,據載有以聖賢牌位當廁所板之事。至光緒33年(1907年)改為日人之國語學校(即今女師專之前身),遂遭拆除,臺北即沒有孔廟。   至日據大正14年(1925年)時,臺北士紳又倡復建孔廟,大龍峒人陳培根在保安宮之東,獻地二千餘坪。乃招聘泉州匠人王益順負責建造,又聘鄭孝廉伯璵相度地勢,立分金線(即坐向方位線)。於1926年初動工,鳩工庀材,至1929年5月大成殿告竣,兩年後崇聖祠亦完成。後來又續增櫺星門、禮門義路及泮池。   2、格局及形式──清代建的臺北孔廟在今天南門內,坐北朝南形制上有萬仞宮牆、禮門義路、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及東西兩廡。大成殿為重簷歇山式,禮門及義路亦均為重簷歇山式(為臺灣所有孔廟中僅有之例)。孔廟之東側建有獨立的鄉賢祠,西側建有名宦祠。再西側則為武廟。武廟的規模也很大,大殿亦為重簷的歇山式。   日據後在大龍峒重建之孔廟形制略有變動,在大成門外加建櫺星門。同時櫺星門與大成門均傾向於廟宇之華麗趣味,各部之裝飾及比例略嫌輕巧,尤以櫺星門之扁長形重簷歇山,比例怪異,失去了像臺南孔廟或彰化孔廟所擁有的莊重感。唯一較具特點的是大成殿之重簷斗栱結構,有甚多斜拱出挑,形成幾組複雜的斗栱組合,可列為臺灣之孤例。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紀念意義上,台北孔子廟為全台唯一由民間捐貲興建的孔子廟,當時正值日據時期,這樣一座為發揚中國文化而建立的廟宇,更顯得意義非凡。   在藝術價值上,台北孔子廟按照中國古建築手法興建,尤以其規制完備,建築技巧精良,被認為是台灣最典型之泉州木結構風格的建築。 二、時代之遠近:   台北孔廟原為官建,創建於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但在日據之後,孔子廟與武廟被毀,原址改建為學校,因此在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崇聖會與地方士紳九人倡捐,獻地建廟;其中曾因捐款不足而中斷,至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方完工,但武廟、朱子祠、明倫堂及奎樓則未建。現有的明倫堂,則是台北市政府在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新建,做為圖書館使用。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台北孔子廟在日據時期被毀後,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被供奉在日語學校內五坪大小的房間。到了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才由辜顯榮、陳培根、黃贊均、吳昌才、洪以南、謝汝銓、黃純青、陳天來、李聲元等九位士紳倡捐,因而有現存的台北孔子廟。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台北孔子廟的材料採用的是大陸產的福杉和泉州的花崗石,而磚瓦則為台灣所產。當時的設計建造者為名匠王益順,使得這座全台唯一的民間興建孔子廟,具有十分強烈的廟宇性格。其屋頂有三種不同的高度,極富節奏美感,為南方建築的一大持色。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共有二十四支斗拱層層出挑,集往中心再轉為十六支斗拱,構造奇巧。在本古蹟各處均可見精細的作法,被認為是典型的泉州木結構風格建築。 五、數量之多寡:   台閩地區計有四處孔廟古蹟。 六、保存之情況:   古蹟保存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現存的台北孔子廟是一座四進兩護龍的建築,佔地五千二百坪,建物一千四百坪。 八、附近之環境:   孔廟東側空地為大龍峒居民日常活動的場所,有羽球場及許多座位,供晨間運動使用。車輛由哈密街一側進出,西側空地除明倫堂外均設計為庭園。
日期:
年代:1939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81年1月10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芬園寶藏寺
芬園寶藏寺
台中林氏宗祠
台中林氏宗祠
安平小砲台
安平小砲台
新埔劉家祠
新埔劉家祠
蔡攀龍墓
蔡攀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