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文獻上所載台灣地區年代最早之媽祖廟,創於明代。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澎湖天后宮的歷史隨著澎湖的開發而開始,早自荷蘭人據澎,至甲午戰爭日人據澎,天后宮見證著我們民族苦難的近代史。天后宮不但過去是漢文化的生活舞台,現在更是碩果僅存、最豐富而生動的民俗藝術館,展現我國民間藝術的高度成就。其目前情況保持了全省廟宇中極難得一見的歷史形貌,除可供民間宗教活動外,並可發揮歷史教育之功能。 二、時代之遠近:   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之前迄今至少已經有四百年歷史,是台澎地區最早的媽祖廟。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天后宮至少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之前,但在清康熙三年(西元1664年),荷蘭人入侵澎湖時被燒毀,被燒毀的天后宮到底何時再建,無法肯定,所以只能說修建時間不會早於康熙三年(西元1664年)。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在台灣的明鄭投降後,由於帶兵攻打台灣的施琅宣稱得到媽祖的幫助,於是康熙二十三年清聖祖派雅虎到澎祭媽祖,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亂起,端賴澎居中策應,方能平定,清吏仍稱媽祖庇佑。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澎湖的媽祖宮得到「神昭海表」的匾額,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與關帝廟春、秋祭祀,俱取之正供。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水師副將顧元亮、左營游擊柳圓十二兩,買一店屋按月收租,以為廟中香燈之費,天后宮並奉文每歲三祭,自是迄清末而祭典不絕。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天后宮的建築格局極具特色,匠師們成功地利用天后宮特有的坡地地形,與澎湖天候許可的重脊作法,造就了天后宮獨一無二,雄偉緊湊的建築。其為四進古廟,左右護龍的馬背與正門三川殿翹起的燕尾屋脊,搭配得極為協調優美。廟前屋簷下的樑柱斗拱、石鼓雕琢、壁牆浮雕及殿內門窗櫺等,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面貌。其木雕係屬廣東系統風格,內外透雕,繁複巧妙,不僅刻工精湛,造型亦生動雅緻。正門兩邊均有木雕花門,夜間大門禁閉,門限高達三尺有餘,非常特殊。 五、數量之多寡:   澎湖僅有一座天后宮。 六、保存之情況:   民國六十九年由台大土木研究所都計室提出「澎湖天后宮保存計晝」,依「殘跡保存」的方式,儘量保留原有材料與形制,避免全面重新翻造來修護古蹟,並提出與天后宮發展密切的「中央里古蹟保存區計晝」。七十二年動工,七十四年完成修護工作。 七、規模之大小:   整個建築包括了三川殿、正殿、拜殿、清風閣與兩側廂房。天后宮範圍包括民族路東側、天后宮前之照壁、廟埕及其士側民宅,以及宮後土丘。 八、附近之環境:   廟左側的房子原為住宅用途,但民國七十四年修護後,已改為三家藝品店、一家土產店,來因應遊客的需要。民國七十一年拓寬的宮前道路──惠安路,現部分路面敷以卵石,惠民路也於八十一年鋪設石板,而保存區外新開闢的道路,正沿著路面蓋新房子。
日期:
年代:1604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2年12月28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澎湖縣
地理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9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李錫金孝子坊
李錫金孝子坊
新莊武聖廟
新莊武聖廟
昭應宮
昭應宮
芬園寶藏寺
芬園寶藏寺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