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十九世紀末首次發現的台灣史前遺址
建築樣式:遺址
   圓山為臺北盆地之獨立小丘,在臺北盆地仍為湖泊時,圓山為湖邊之小島,據日治時期之考古發掘,證實史前曾有人類活動,在山腰發現之無數貝殼,主要種類為烏蜆殼、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半鹼水性和海棲性貝殼類,為史前人類食後所棄,稱為貝塚。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曾由學術單位進行發掘,發現上層有陶器、石器、骨器及角器等出土,定名為圓山文化。但下層又發現繩紋陶,定名為繩紋陶文化,又名大岔坑文化,為台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圓山遺址為圓山文化的代表,是台灣北部最重要且最具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有全台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時代貝塚,以及十分精緻而重要的考古標本。它不但是台灣考古史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之一,且因它豐富的遺址內容而帶動台灣早期考古學的蓬勃發展,至今仍為太平洋地區有名的考古遺址。   圓山遺址在考古學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上古歷史的一個活教材,這樣珍貴的史蹟,我們實應盡最大力量予以維護。 二、時代之遠近:   圓山文化的年代,依耶魯大學放射性碳素研究室的碳十四測定約在二千至五千年前。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日據時期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由日人伊能嘉矩發現此遺址而揭開了台灣考古學之序幕。西元1987年圓山遺址因打製及磨製的石器被辨認為考古遺址,同時,確認含有規模很大的「貝塚」,所以也一直以「圓山貝塚」見稱。圓山貝塚在民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各進行了一次發掘,發現圓山遺址具有二文化層堆積:上層為含於貝層中的赤褐色粗質素面陶文化,後定名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無貝層的繩紋陶文化,屬於大岔坑文化。圓山貝塚中的貝在民國五十三年送至美國耶魯大學放射性碳素研究室作絕對年代的鑑定,成為台灣考古學史上第一個有確定年代的史前文化。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是台灣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 五、數量之多寡:   全台目前所發現的遺址有一千二百餘處之多,但經內政部指定為古蹟者僅有十二處。 六、保存之情況:   目前已將出土文物收藏展示。 七、規模之大小:   原為規模廣大的新時代遺址,但自日據時期以來進行之各項工程已造成大部分的破壞。 八、附近之環境:   大部分被開發為圓山兒童育樂中心。
日期:
年代:約在二千至五千年前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7年4月25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中山區德惠段1小段160地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台寶塔
文台寶塔
彰化關帝廟
彰化關帝廟
摘星山莊
摘星山莊
桃園景福宮
桃園景福宮
台中文昌廟
台中文昌廟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