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化石形成的歷程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d8f5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王士偉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  古代生物在死亡後,在不同埋藏環境中會受到各種不同的物理營力(如:搬運、磨蝕、脫水、沉積等)、化學作用(如:置換、取代、再結晶等)、生物作用(微生物礦化、啃食等),以及後續的各種地質營力的作用(如:摺皺、變質等),再經歷長久埋藏而成。
  在觀察與採集地層中的化石之前,必須了解各種古生物的體制構造不同、在埋藏條件與受到上述因子影響的程度也不同,被保留下來的機會並不均等;因此,即使地層中的化石含量再豐富,這些化石生物的組成,很可能與原先生物群聚種屬與年齡組成有相當大的差距;以下圖示比較其間的差異:
生物群(biocoenose)
死亡群(thanatocoenose)
(或稱屍積群;源於各種原因而死亡的屍體堆積)
埋藏群(taphonocoenose)
(死亡群經風化、侵蝕、生物作用以及或與其他死亡群混雜,後為沈積物掩埋而成)
化石群(oryctocoenose)
(埋藏群和其周圍沈積物同時經歷成岩作用而成)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化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