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什麼是什麼是化石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d8ed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王士偉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  有關蟹類的起源,化石可算是最直接的證據了。化石的拉丁文為"fossilis",原義是指從地下挖掘出來的東西;現今對於化石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化石不一定石化應可普遍被接受,如:西伯利亞凍土的猛碼象、琥珀中的昆蟲等即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例證。簡單來說,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骸或遺跡;至於古代生物指的就是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參見『地質年代表』單元)。 簡單歸納化石的保存方式與產出狀態如下: (1)軟體組織或硬體部份無太大改變的實體化石:   例如:永凍土中的猛碼象、琥珀中的昆蟲 (2)經”化石化”作用導致硬體部份改變的實體化石,包括: (i) 碳酸鹽、矽酸鹽等礦物質填充作用(permineralization); (ii)矽化、鈣化、白雲石化、黃鐵礦化等取代(交替)作用(replacement); (iii)碳化作用(carbonization):例如:筆石、節肢動物、植物葉片等化實地產狀; (iv)生物骨骼礦物再結晶作用(recrystalization):   例如:石珊瑚類骨骼礦物由霰石(aragonite)再結晶成為方解石(calcite); (3)模鑄化石:   (i)印痕化石:生物遺體被分解或經成岩作用後,僅於圍岩中留下痕跡;   (ii)印模化石:包括反映內部型態及構造特徵的內模,與反映外部型態及構造特徵的外模;   (iii)模核化石:     內核:生物內部空腔為沈積物充填,當圍岩與硬體部份被溶解後,所留內部空腔實體;     外核:生物殼內空腔初期無沈積物充填,但在硬體部份溶解後,整個空腔為沈積物充填所成實體;   (iv)鑄型化石:在外模與內核均形成後,原殼體被溶解,再由其他礦物質充填而成;所成鑄型化石雖反映原硬體部份之內、外部形態特徵,但硬體內部之細緻結構已被破壞。
  (v)複合模化石:外模與內模均形成後,原殼體被溶解,再經由壓密作用而使二者重疊。 (4)遺跡化石:包括古代生物活動的痕跡與遺物,例如:疊層石、足跡、覓食、鑽洞、挖洞、居住、巢穴、脫逃、爬行、拖曳痕、棲息、糞便、胃石、蛋、珍珠、(舊石器)……等等。
  此外,在生物死亡掩埋後,在特殊埋藏環境中,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胺基酸、脂肪酸,甚至身體色素類等的有機物,也會保留在岩石中;這些與生物來源或作用有關的化合物,透過地球化學地分析,可以做為生物曾經存在與演替的證據;因而被稱之為『化學化石』(Chemical fossils)、『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s)或者是『生物標誌化合物』(Biological marker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化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