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NclACN:004284964
著作者:
創作者:劉秀俐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米
描述:
內容摘要:我國加入WTO後,糧價受到影響,加上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稻作變成夕陽產業。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稻米文化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的過去與現在隱含的精神意涵。本研究以20位居住在屏東六堆地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收集當地居民與稻米、米食或粄類相關的個別記憶,利用集體記憶的理論來彙整六堆客家人對稻米的共同記憶。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研究者在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中,所發現稻米和米食在客家社會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稻作的起源和流變、稻作文化等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簡介屏東六堆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記錄過去傳統耕作方式以及和農作物相關的信仰。第四章是整理、歸納常民對米或粄與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的記憶,進而分析其在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語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的祭祀儀式的祭品─紅粄、龜粄、錢粄、紅粄仔,都賦予吉祥的意義,且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祭品的原則與口味的堅持。除此,客家人亦會配合植物的生長季和功能性,製作其他應景的粄類。二、祭祀面:多樣化的粄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四、教育面:從講求吃飯的規矩中,反映出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態度。從六堆採集與米相關之俗諺語、歇後語,從而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客家人重情義、刻苦的族群性格,務實的生活態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五、禮俗面:稻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穀種在婚姻、喪葬儀式都代表客家人重視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白米在生育禮俗中被視為是辟邪的萬靈丹,在婚姻禮俗中用來勉勵新人要同心,才能衣食無缺。白飯在喪葬禮俗中是盡孝道的詮釋。糯米飯用來期許所嫁之人事業有成,所生之子前途無量。此外,本研究建議有:一、以有機栽培、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創造稻農的商機。二、將稻米文化的特色納入學校鄉土教學中。三、後續研究者以閩南或原住民族群的稻米文化為題,進行族群文化的比較研究。
出版者:
出版單位:屏東科技大學
日期:
出版日期:2010
格式:
數量:1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管理權:原資料著者或出版者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