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從明復堂到存仁院 : 財團法人存仁院慈善事業基金會研究(1900-1945)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NclACN:004241741
著作者:
創作者:劉玉嬌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財團法人
描述:
內容摘要:本研究採用質性的歷史文本分析法與田野調查法去探討新竹芎林地區的一群地方士紳,藉由財團法人存仁院慈善事業基金會,從清末日治初期到光復初期,參與社會活動的體現過程。由最初為訓練科舉考試人才而設的文祠(文林閣),到假託神意傳遞儒教思想及幫助解除煙癮之害的扶鸞戒煙鸞堂,再到以貧民救濟與施療等公益慈善事業為主的事業體。在這轉折期間,地方士紳成功地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讓事業體由傳統順利過渡到現代。因應不同的時代變局,這些地方士紳設立鸞堂,藉以宣揚儒教、勸善並幫助受鴉片煙害的人們解脫身心的痛苦與困境,並因而掀起了扶鸞戒煙的熱潮,帶動鸞堂的信仰,在臺灣的宗教史上寫下特殊的一頁。之後這些地方士紳將財團重心轉向慈善事業,經營得頗具規模。到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法在臺施行之際,他們將個人化的救濟方式轉變成國家力量介入參與救助的法人。由於那些參與財團的主事們大多接受過日式教育和現代化之專業訓練,且(曾)任職於政府機構或為教師,熟悉公部門的運作模式,充分利用行政系統從事救助工作,加上與日官員關係良好,積極配合政策,並不時捐獻資金給財團,這些都有利於推展存仁院財團法人的慈善事業,讓事業愈作愈大,屢次獲得獎助金。本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鸞堂的研究都在討論鸞堂系統的發展、宗教信仰,如關帝聖君的神跡,以及各鸞堂維持信仰形式的狀態等,這些研究都有不錯的成績。但是作為扶鸞戒煙,或說是鸞堂信仰發源地的芎林復善堂卻有著非常特殊的發展,就是轉變成一個慈善機構,這種慈善是在國家觀點之下公民社會的慈善,它有別於傳統社會體制下的民間信仰
這中間產生的其實是這一群地方士紳對於世界的想法或社會運作的方式,有別於那一群繼續從事鸞堂宗教活動的那些人
但基本上他們仍然發揮了原本知識份子參加社會公益的精神,只是受日本傳入之現代知識與公益觀的影響,逐漸淡化了宗教的色彩,順利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財團法人機構。
出版者:
出版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日期:
出版日期:2011
格式:
數量:1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管理權:原資料著者或出版者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