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人類學
漢
客家
客家圖書
論文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客家委員會
數位臺灣客家庄
臺灣客家圖書數位典藏計畫
題名:土地政策與臺灣社會變遷之研究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NclACN:001163476
著作者:
創作者:戴元梨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土地政策
描述:
內容摘要:「土地政策與臺灣社會變遷之研究」。將採用歷史回顧分析的方法,蒐集臺灣開拓的過程中社會變遷的資料,以了解土地政策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的歷史乃是中國歷史的支脈,臺灣文化亦是傳承中華文化而來。故欲了解臺灣土地變革的歷史背景,必須了解中國歷代地制的演變,再加上臺灣特殊的環境。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東西方文化的激盪,彼此影響,故對西方思想、世界性的土改潮流,亦不能不予以比較。綜合這些為本文第二章的內容。本文重心在第三、四章。內容為臺灣的土地改革,從明清寫至光復以後,又以光復以後、國府遷臺的土改為重點。蓋一九四九年,當國民政府撤守臺灣,臺灣只是一個初級農業為主的島嶼,並沒有很適合發展的條件。政府為了穩固這個最後的據點,所採取的第一階段經濟發展策略,可以說是以加強農業做為工業化的基礎。然後才有一九五0年代,進口替代的政策成立
一九六0年透過出口來刺激工業化的政策。這些政策,使臺灣經濟結構帶了巨大的改變。經濟結構的改變,與臺灣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變遷形成了互動結合,造成了全面性的蓬勃生機。這就是「臺灣經驗」的基本動力所在。追本溯源,在這段經濟與社會關係的互動過程中,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扮演了很重要的基礎角色。「加強農業」,從農村的土地改革開始
「工業化」帶動了「都市化」,更刺激了市地改革的必要性。因為農地改革改變了臺灣的經濟結構,帶動了社會變遷,使得整個大環境朝向現代化發展。工業化、都市化的必然現象,一則產生了農地使用與市地擴張的衝突
另則形成了都市平均地權的糾結,這皆有待妥善制度的合理解決。第四章的內容為「土地政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在條理上依然從明清寫至光復以後,對每一個階段時期,土地開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結果,在資料上的蒐集力求周備。但由於資料有限,勢不能從微視探討,只能做巨觀的掃描。雖僅如此,對臺灣社會的發展歷史,亦能一窺梗概矣。第五章粗淺的探討臺灣的地政現況。土地改革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是互動的。在這互動關係中,包涵有都市與鄉村結構的互動
農業與工業結構的互動。互動造成彼此的互補,社會即能在和諧中進步。但在臺灣第一階段土地改革後的社會現象,卻造成了鄉村附屬於都市,農業依賴工業的偏差,市地改革未能符合理想,成為投機者炒作、操縱的生財工具,演成二十世紀新的土地不公平的問題。使得臺灣民生建設的成果也為之失色。第六章扼要的敘述 國父的平均地權理論。一則說明臺灣近代土改的直接理論根據
再則指出近代地政的弊端,即是 中山先生處心積慮,思有以防患未然,而吾輩所未能確實實施者。最後一章,以肯定 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的價值為結論。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財產公有與私有併存為其特色。關於地權的基本思想,也在強調公有與私有的平均。今後對農地與市地的改良,務要以這種主張為準則。目前農業社會結構已然改變,農村經濟久賴非農業活動收入。早年以「農業培養工業」之政策,使社會邁入工業化,如今要如何使工業回饋,扶持農業於不墜,亦是良值探討之問題。尤其是在此地窄人稠的臺灣,在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與都市的畛域界線已非儼然
農業地、工業區交錯雜陳。演變的結果,造成目前社會的三大問題─交通擁擠、治安失序、環境污染。不但影響生態的平衡,也使得人類本身自此居無寧所。今後的土改方針,是否可引導社會朝向計劃性變遷,亦是此結論的主要宗旨。
出版者: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日期:
出版日期:1991
格式:
數量:1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管理權:原資料著者或出版者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戴元梨(1991)。[題名:土地政策與臺灣社會變遷之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6/86/d9.html(2014/09/24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6/86/d9.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民生主義
社會現象
社會變遷
土地政策
平均地權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