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清代苑裡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1683~1895)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鍾文娟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其他傳說
中文關鍵詞:苗栗縣
中文關鍵詞:苑裡鎮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道卡斯族
中文關鍵詞:蓬山
中文關鍵詞:房裡
中文關鍵詞:貓盂
中文關鍵詞:日北
外文關鍵詞:Miaoli County
外文關鍵詞:Yuanli Township
描述:
頁碼:222
中文摘要:苑裡地區位於西部平原的起點,因為交通方便,平原肥沃,加上農業環境適合,康熙末年,即陸續吸引來自漳州、泉州及粵籍人士入墾,是苗栗地區較早開發的地方。 在漢人入墾以前,苑裡地區是道卡斯族蓬山社群的分布地域,主要包括苑裡社、房裡社、貓盂社、日北社等。因為漢人的進入,蓬山社群的社會型態遭受衝擊,隨著土地使用權的逐漸喪失,接著典賣,盡賣,甚至連番大租、口糧租都賣盡。在生活空間遭受剝奪之餘,平埔族人只好選擇遷居、漢化的生活型態來加以因應,於是,平埔族人在苑裡地區的歷史舞台,逐漸被漢移民所取代。 漢移民開墾苑裡地區的高峰期約在乾隆年間。三大籍貫的漢移民入墾時間相近,但仍以漳州、泉州人較早建立具規模的聚落。其分布的範圍約可一分為二:漳州人、泉州人主要以西半部為主,東半部的山區則多為粵籍人士移墾的分布地點所在。透過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漢移民逐漸在苑裡地區建立聚落,加上水利建設的輔助,苑裡地區的開發趨於完備,約在乾隆中葉,苑裡地區的主要聚落均已建立。隨著聚落的越趨成熟,庄社雜陳下,亦形成了以鄰近庄社為腹地的街庄,發展商業機能。 隨著漢移民的逐漸增多,漢人社會逐漸發展出祭祀組織,並以寺廟為中心形成祭祀圈;隨著生活漸趨穩定,漢移民開始重視文教觀念的普及,加上軍功的建立,因而苑裡地區逐漸形成士紳階層,漢人社會於焉形成。然而,因為土地資源的有限,各族群之間的衝突日益嚴重,平埔族人的抗官事件、閩粵間的械鬥均成為地方上的大事。地方勢力透過衝突事件的解決而逐漸整合,地方出現領導人物、庄落之間亦出現以祭祀活動為主體的連庄組織,苑裡地區產生生命共同體的意識,苑裡地區遂整合成功。 至此,苑裡地區已完全成為漢人社會。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出版地:臺北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3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東港王船祭
題名:雅美族傳統命名儀式與天主教嬰兒...
題名:來去「做橋」喔!來去造橋--鄉...
題名:記清明節鹿港民俗
題名:尋訪先民遺跡--一段輕便車的風...
題名:蘭嶼紅頭部落的漁船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