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

客語拼音:大埔:shagˋgog^zong+bad^ngiedˋbanˋsin+den+ban^ (shagˋgog^zong+zhung+ciu+ sin+den+ban^)

別名:石角庄中秋新丁粄

名稱: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客語拼音:大埔:shagˋgog^zong+bad^ngiedˋbanˋsin+den+ban^ (shagˋgog^zong+zhung+ciu+ sin+den+ban^)別名:石角庄中秋新丁粄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E0-1000602-1109-000062
著作者:
普查人員:林鑫咸、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節慶
中秋
關鍵字:石角、八月半、中秋、將寮、新丁粄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新丁粄起源於早期的農業社會,因重男輕女觀念濃厚,產生重視「出丁」的風俗,新丁粄主要是為了叩謝伯公添丁賜福因而得名。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的起源時間不詳,相傳於清光緒年間(西元1890年代)時即有石角庄新丁粄採會員制,每年固定於中秋節在石角庄東將寮舉辦,與東勢區鎮上於元宵節時舉辦新丁粄的時間不同
民國88年921地震之前,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限男丁參加,921地震後,家中誕生女嬰亦可參加
民國100年石角庄東將寮新丁粄會有會員22位,每6人為1組。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約在下午13時30分至15時30分間舉辦,與石角庄東將寮八月半敬將祭祀活動同時舉行,由輪值首事與爐主負責祭祀會場的準備事宜,並將新丁粄擺放在庄民供品之前面。早期的新丁粄用糯米做成「紅粄」當祭品,民國100年的石角庄八月半新丁粄,僅有1位新婚會員,該會員用「喜餅」替代「紅粄」。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舉行時間:農曆8月15日
辦理週期:每年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0.85023
緯度:Y:24.23907
辦理地點:福隆里東坑路東福巷2號旁
所屬族群:大埔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