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彭照夫竹編

客語拼音:海陸:pang zhauˇfu`zhug bien`

名稱:彭照夫竹編客語拼音:海陸:pang zhauˇfu`zhug bien`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2-1111-000024
著作者:
普查人員:范明棋(竹東)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竹編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彭照夫先生民國32年次生(西元1943年),從小住在竹東大山背的山上,家裡以務農為主,農業社會裡,差不多每戶人家都會自己編一些竹器,因此,彭先生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很小就開始邊玩邊學,並不是刻意找師父怎麼去學會竹編的。早期農業社會,家裡所用器具以天然取材為主,取材又方便,不用花錢買,壞了再做一個,少數人家可能因為家裡沒有竹園、或有錢人家會用買的,所以,慢慢竹編買賣也成一種行業,時代進步後,出現更多方便的素材,像鐵、鋁、塑膠等等,取代了竹編器具。彭先生說,因為自己家裡有種茶,常常茶青摘下裝進布袋後,容易因為不透氣,悶壞了茶青,所以,彭先生今年開始嘗試製作大茶簍,這個大茶簍一次可裝80台斤的茶青,效果不錯,茶青不會因為悶而變色,彭先生還說,雖然現在科技發達,有很多的塑膠材料,但他希望,他製作的茶可以堅持從頭到尾不碰到塑膠材料,也因此他才會想做這大茶簍,目前為止還沒看過其他茶園跟他一樣用這大茶簍,彭先生已連續做4、5個了
編竹的技術因為時代進步,很多東西為求快速方便,而漸漸被遺忘,也少人學習,目前沒人向他學習。
技法流派:彭照夫先生的第一個成品是畚箕,那時彭先生年約20歲,一般竹編器具都是用桂竹編織而成,因為桂竹硬度剛好不會太軟或太生硬
而選竹材也要看季節,水分多的季節不行,竹子會太軟,最好是冬天的竹子,水分較乾
再來是,竹子的年齡,不行選新生的竹子,韌度不夠,最好是4、5年的竹子,選竹子時,更重要的是,竹子還要是健康的,不行有蟲蛀過。當竹子剖分成竹篾的當下,便決定好要編織哪一種竹器,沒有後悔的餘地,要多寬、多窄、多薄、多厚…..所以,下刀前要先想好想做的東西是甚麼。 就以彭先生現在所編的大竹簍為例,這個大茶簍,每片竹篾寬度約0.5~1公分,厚度屬於薄的(如果是要裝粗重的就必須剖厚片),底部以寬厚竹片(竹鞘)加強支撐力,整個茶簍是以基本編織法。茶簍中間周圍以四片編加強完成,編成一個大橢圓形,四邊都有一個手提環,手提環是山上採取的黃藤,在編織過程,竹篾必須在半乾狀態下編織,太濕編出來的成品會縮到變形,太乾的太硬不行編,邊織邊曬太陽,縮水了就用槌子敲一敲,讓它紮實,再進行編織,這一個大茶簍,彭先生前前後後總共花10天左右完成一個,他說因為中間過程繁複,不行一氣呵成,過於急性編出的成品不耐用。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7-15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085925
緯度:Y:24.725327
所在地:新竹縣 竹東鎮 上舘里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