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黃文諒酸柑茶

客語拼音:四縣:vongˇvunˇliong songˊgamˊcaˇ

名稱:黃文諒酸柑茶客語拼音:四縣:vongˇvunˇliong songˊgamˊcaˇ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309-1112-000022
著作者:
普查人員:徐榮俊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生活技藝
農林漁牧技藝
關鍵字:黃文諒酸柑茶、福源茶廠、九蒸九曬、英國傑克遜式大型揉捻機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虎頭柑在現代市面上常被視為觀賞用的年節裝飾品,與食用為主的桶柑或椪柑不同,果肉奇酸無比。因此只要春節一過,因水份消失而萎縮硬化的虎頭柑,十之八九當作垃圾棄置。不過勤儉惜物的客家先民卻不捨如此浪費,反而將製茶過程中淘汰下來的茶角塞入,製成酸柑茶。虎頭柑烘乾以後的皮就是古籍所說的陳皮,根據中醫的說法,陳皮對咳嗽、化痰等原本就有功效。酸甘茶不僅溫潤爽口,茶香與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據說對咳嗽、化痰、解熱都有功效。
技法流派:黃文諒原本向外購買虎頭柑做生產原料,為了讓虎頭柑來源及品質穩定,在自家山上種起虎頭柑供自己製作酸甘茶,也不怕國內外各項篩檢的問題。製作酸柑茶程序要挑選合適的虎頭柑。大約國曆12月前後,摘下虎頭柑先陳放至變軟後,才可以製作。第一步先挖果肉;以特製的金屬圓筒在柑橘頂端挖出缺口,再以杓匙將果肉及汁液挖出。仔細濾掉果肉裡的籽,挖出的果肉及汁液,混合自製茶葉,回填至挖空的虎頭柑內。黃文諒捨棄傳統原本挖開的柑皮,另外挑選外觀看來較差的虎頭柑,切下較大的柑皮作蓋子,如此才能塞入已經填滿茶葉的半成品上,讓兩者無須綑綁就能完全密合。黃文諒解釋說,一般製作酸柑茶,均使用原本挖下的柑皮做蓋子,為了防止蓋子在蒸烤過程中脫落,當然須以鐵絲綁緊了。他使用這種方法當然成本比較高,但不需重新綑綁鐵線等工序。之後再將它們一一排好,以上下兩塊木板緊壓成扁圓型送進蒸籠:一蒸、一壓、一烤,再蒸、再壓、再烤,重複同樣的動作,天氣好時尚須將酸柑茶拿到陽光下曝曬。歷經九蒸九曬不斷的蒸、曬、烘、壓,酸柑茶一共九次工序才能完成,總共需費時三個月。並打上福源茶廠的標記及製作年份,以標榜品質的純正。「福源製茶廠」黃文諒所製作的酸柑茶,毫無鐵絲痕的光滑渾圓外觀,像極了黑褐色的車輪,聞起來又有一股淡淡的茶葉與陳皮清香。蒸熟、蒸透的酸柑茶,才經得起長期陳放。渾圓的外觀因不斷乾燥、緊結,直至顏色由紅橙色逐漸轉成金黃、土黃、深褐色到完全變黑為止。酸甘茶須耗費大量的工時人力,黃文諒笑說將近六百坪的偌大廠房,以及密集排列的大型機具,面對酸柑茶可說毫無用武之地。堪稱台灣碩果僅存少數百年大廠之一的福源製茶廠,儘管紅磚廠房上高聳入雲的煙囪氣勢驚人,十數座英國傑克遜式大型揉捻機也繼續發出沈穩的鏗鏘聲響。但酸柑茶的製作完全仰賴手工,時間一樣要花費三個月,目前年產量僅有一千四百多斤,全部供應國內,還談不上外銷階段。塞入的茶葉則以高山茶、包種茶等目前較受歡迎的茶品為主,標榜純茶而不添加其他青草或中藥材,原因是有些中藥材並不適合孕婦等食用,因此大人、小孩男生、女人通通可以飲用。酸甘茶製作的時日往往超過半年或更久尚需陳放二年以上才可出售,不僅曠日廢時,經濟效益也不高,因此越來越沒有茶農願意投入,酸柑茶的傳統技藝也逐漸失傳,至今全台能產製的茶廠或茶農已不到八家。由於做工扎實,完成後的酸柑茶有如石塊般堅硬,必須以鐵鎚敲碎後,才能置入茶壺以熱開水沖泡;也可以加點冰糖、龍眼乾、菊花等,或與金桔一起沖泡,酸酸甜甜滋味更佳。不過一般人可沒辦法成天拿著鐵鎚猛敲,為了方便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選用酸甘茶,黃文諒以打粉機粉碎酸柑茶後,以袋茶(TEA BAG)方式出售,讓更多的消費者能親易的親近客家老祖宗所傳下來的智慧。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2-16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193447
緯度:Y:24.863114
所在地:桃園縣 龍潭鄉 凌雲村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