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四溝水聚落

別名:泗溝

名稱:四溝水聚落別名:泗溝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3-1001312-1208-000263
著作者:
普查人員:李育琴(萬巒團隊)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聚落
種類:客家聚落
關鍵字:客家聚落、泗溝、東港溪、星聚堂、武魁
描述:
歷史沿革:清康熙58年(1719),林阿太最早至本庄開墾,雍正元年(1723)攜其子與廣東嘉應州林、陳、賴、張、黃、宋、戴(一說吳姓)七姓渡海到此開發,為開庄七大姓。據福攸宮土地公來歷碑記,四溝水舊址位於距今兩公里以外的「水板頭」(今五溝村與內埔間龍東橋東北一帶),後因一次洪災沖毀舊址,後來才遷至目前的聚落位置。日大正9年(1920)後,與南邊的「三溝水」、「硫磺崎」等三個聚落同為「四溝水」大字。光復後,四溝水獨立設村,在「四」字上加上「水」而成泗,稱為「泗溝水」。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客家人務農為生,因此移墾台灣後要找近水源之處,便於生活與開墾土地。據說「四溝水」聚落名,是因為有四條溪流流經聚落而形成。另一說法是先民沿著東港溪入佳平溪,而西向東開墾,在佳平溪兩岸建立聚落,依序發展出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及五溝水等五個客家聚落。清康熙年間,由林阿太最早至此地開墾。林、陳、賴、張、黃、宋、戴等為本村大姓。日大正4年(1915),本區的廣東人佔99%,為純客家聚落。早期四溝水的拓墾過程,多屬集體開墾,因而有「嘗會」的出現,如吳家「千公嘗」、「賢、梅公嘗」、「源公嘗」、「五顯祀典」、「梅峰公嘗」等,都曾擁有許多本地土地。
地區整體特色:村內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光緒年間,主祀三山國王,俗稱王爺壇,為萬巒鄉三座國王廟之一。過去王爺奉祀於民眾家中私壇,民國59年(1970)由信徒捐款建廟,2005年整修。國王廟位於聚落西側,面向聚落,是村庄的信仰中心。另一信仰中心為開庄伯公福攸宮,清康熙年間由林太保自廣東攜帶福德尊像至原聚落水坂頭開墾,大水淹沒舊聚落後,而請伯公指引,遷移至現今的泗溝聚落。昭和7年(1932)全村捐贈興建福德祠,命名為「福攸宮」,卻因日本時代時局動盪而未能完成,一直到民國64年(1975)信眾發起重建,蒞年才完成建廟。福攸宮自開庄至今有將近300年歷史。每年元月春福為重要祭典,廟裡會做戲,並宴請村內老人吃飯。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2-08-24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口述(林達英)
地方誌(書名:萬巒鄉誌)
碑記(福攸宮土地公來歷)
範圍:
區域範圍界定:四溝水聚落位於萬巒鄉的西邊,聚落西邊以東港溪與內埔鄉和興村為界,佳平溪流經南邊與硫黃村為界。
所在地:屏東縣 萬巒鄉 泗溝村
經度:X:120.579113
緯度:Y:22.590754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