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壁坑永盛庄

客語拼音:大埔:shagˋbiag^kang+rhun^shinˋzong+ (minˇzhinˋli+ rhun^shinˋzong+ciˋlogˋ)

別名:明正里永盛庄聚落

名稱:石壁坑永盛庄客語拼音:大埔:shagˋbiag^kang+rhun^shinˋzong+ (minˇzhinˋli+ rhun^shinˋzong+ciˋlogˋ)別名:明正里永盛庄聚落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3-1000602-1112-000080
著作者:
普查人員:林鑫咸、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聚落
種類:客家聚落
描述:
歷史沿革:石壁坑地處大安河南岸,南倚埤頭山,清康熙末年為岸裡蔴薯舊社(簡稱舊社)所轄之地,是東勢地區唯一曾隸屬淡水廳管轄的區域。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劉秉坎、張孟文、張阿生、張阿俊等募集36股佃人,向岸裡蔴薯舊社業主潘大由人(潘敦仔)、戶丁潘德秀等贌墾石壁坑下員墩山埔石崙,創建永盛庄聚落與開墾36股田(荒埔21甲餘),地方稱此為「36股開庄」。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東勢區明正里昔稱石壁坑,石壁坑名稱之由來係因最初至此開墾的客家先民住在大陸的石壁坑,因懷念故鄉,於是取名「石壁坑」,臺灣光復後才改名為明正里。永盛庄聚落是石壁坑地區最早開發的客家聚落,創建於清嘉慶24年間(西元1819年),為位處於(東)屋背山與(西)前門山之間的平坦谷地,永盛庄聚落東西狹長約550公尺,南北寬約150公尺,以張、詹、劉等為主要姓氏,為來自大埔、饒平等地的客家後裔,聚落今以大埔客話為主要語言。石壁坑永盛庄聚落以永盛巷為主軸,東側有屋背山,屋背山下有入庄圳,西側有番溝(番埤圳),番埤圳外的西邊山坡地上是石壁坑先民的墓園
永盛庄聚落北方入口處有開庄伯公祠及石伯公祠(北門伯公),南方入口處有崎下伯公、張屋伙房…,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是石壁坑永盛庄的祈神日,庄民會在明正里社區活動中心前舉辦廟會慶典,並請明正里內所有的伯公來看戲。
地區整體特色:石壁坑永盛庄聚落創建於清嘉慶24年間(西元1819年),客家先民沿著今永盛巷兩旁發展成聚落及開墾36股田,並以永盛庄聚落為核心,逐步向外圍區域發展,至清道光10年間(西元1830年代)終成永盛庄聚落,清光緒年間,並擴展至大安河南岸的上圓墩地區(今屬茂興里)。以前在永盛庄聚落的南北入口處設有北門與南門,庄外圍種植三重刺竹林,防禦泰雅族原住民及盜匪的入侵
北門(今石伯公附近)前有個大水池,南門(今永盛巷119號附近)設有瞭望台,惟永盛庄北門、南門、刺竹林、大水池等都已拆除。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9-18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詹德宏,臺中縣東勢鎮明正里開庄文獻,1982。
範圍:
區域範圍界定:以永盛巷為主軸,北起永盛巷151號、南至永盛巷112號之永盛巷及其周邊沿線區域,東西長約550公尺,南北寬約150公尺。
所在地:臺中市 東勢區 明正里
經度:X:120.78472
緯度:Y:24.30916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