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泰山村中埔公界忠原廟

客語拼音:四縣:tai sanˊcunˊzungˊpuˊgungˊgiai zungˊngianˇ meu

名稱:泰山村中埔公界忠原廟客語拼音:四縣:tai sanˊcunˊzungˊpuˊgungˊgiai zungˊngianˇ meu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2-1001311-1112-000198
著作者:
普查人員:葉淑芬(綠元氣)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寺廟
描述:
歷史沿革:  公廨廟原先是小草寮,用茅草覆蓋而成,裡面祭祀的是原住民的神祇(篤加阿立祖、阿姆祖、尪姨七姊妹),但並不像漢人一樣有人型化的神像,只是簡單的三塊石頭。  過去部落討論議事,是在部落內頭人(等於原住民的頭目)的家裡,部落的頭人與長老會一起討論事情,後來滿清統治台灣時,在部落的邊緣設立公廨,做為會議的場所,當有官員來時,他並不會進入部落內,就會住在公廨內,在此接見頭人與長老,討論事情,公廨就成為部落會議召開的地方。後來,公廨的功能逐消失,這是由於漢人與平埔人混居,已無分開統治的必要,逐漸變成放置祖靈的場所。原本祖靈是供奉在家中或是部落內特定的地方(祖靈有個自家中供奉的與部落共同祭拜的),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開始祀奉漢人的神祇,甚而遺棄祖靈,部落內的長老見此,便將這些祖靈移置到喪失功能的公廨內,公廨就扮演了另一種的角色,供奉祖靈,部落共同的祖靈安奉在正殿,另外在旁邊設置一間小廟放置那些個別家庭遺棄的祖靈。  約民國63年(西元1974年),加蚋埔第一屆公廨廟主任委員林清風覺得矮小簡陋的阿姆寮讓人有一種陰陰的感覺,所以著手開始整理,並由在地人士洪銀獅、洪華宗捐獻廟地,使得公廨廟於民國76年11月(西元1982年)重建。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10-18
創建年代-年份:民國 76年
創建年代-西元:1982年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口述
家戶受訪者口述
範圍:
所在地:屏東縣 高樹鄉 泰山村
經度:X:120.6142368
緯度:Y:22.7916678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