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文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加值
教材
蜥蜴類學習資源
歷史與演化
蜥蜴的起源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兩生爬蟲類知識庫子計畫
學習資源
中文名:歷史觀點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c13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從整體來看,脊椎動物當中,蜥蜴的演化歷史在不斷運作的天擇中是個相當吸引人的例子。關鍵的變化引起了多次劇烈的適應性擴張,而導致今日蜥蜴與蛇這樣的動物群成型。牠們起始於一種與蜥蜴很像的祖先,鱗龍目,爾後喙頭目接著出現,儘管其缺少雄性性器官,但卻擁有許多讓有鱗目得以勝出的特徵。蜥蜴的基本型態已經被建立起來,其中包含了發展良好的視覺神經系統可以用來偵測獵物的行動、捕捉獵物用的舌頭、以及雖然尚未發展完全卻非常有力的化學感應系統,包含味覺、嗅覺以及對食物的辨識。 在此同時,世界環境當中快速多樣化的無脊椎動物群,開始從最早期就具多樣性而引人注目的裸子植物當中脫穎而出,然後是維管束植物,而後僅次於無脊椎動物本身。舉例來說,蜘蛛很早就從節肢動物門中產生了差異而開始進行屬於牠們自己的適應性擴張,這也使得現今的蜘蛛多以獵捕大部分的節肢動物以及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起初,蜥蜴無疑地進入了一個充滿了節肢動物獵物的世界,而且牠們有著完善的裝備得以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源。在蜥蜴之中,至少發生了五件驚人的大事:(1)鬣蜥的多樣化,(2)巨大的演化轉變而誕生了硬舌亞目,(3)守宮下目的多樣化,(4)蛇蜥下目的多樣化,以及(5)蛇由蛇蜥亞目中演化出來(可能是由蛇蜥下目)。在這個演化歷史的各個連結點當中,肢翼重覆不斷地有著相當大的改變或者是消失不見,舌頭在外型與功能上也有顯著的變化。隨著現今可見的訊號提高或者是這些訊號被溫度偵測以及化學訊號取代的結果,眼睛和內耳孔一再地變小或者是消失不見。有些蜥蜴甚至發展出可以偵測及利用紫外線來進行社會溝通。另一種族群,蛇類,則是為了生活在地底下而將身體延長,同時也失去了四肢、眼皮以及耳孔,且降低了視力;然而當牠們再度出現於地表時,卻重建了牠們的視力而成為陸生脊椎動物當中最佔優勢的族群之一。能夠讓蛇類回到地表最關鍵的改變,可能是牠們在狹窄通道當中發現了社會性昆蟲巢穴這場盛宴,這使得蛇類的祖先能夠突破居住在於易碎泥土堆中的物理限制,因為地道不但已經挖好而且滿滿的食物就擺在眼前。許多蛇類回到牠們蜥蜴祖先經常出沒的沙漠專門捕食蜥蜴或蜥蜴的蛋,而有些蛇類則發展出「第六感」,紅外線熱感應系統直接和視神經系統互相連結,使得在完全黑暗的環境當中也能偵測到獵物的吸熱反應。其它的蛇類回到鬣蜥的坐等覓食模式,利用加強的化學感應系統能力來定位理想的埋伏地點。儘管蛇類是那麼的「神秘」,牠們依舊不如蜥蜴一樣形形色色。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黃文山(年代不詳)。[中文名:歷史觀點]。《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5b.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5b.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神經系統
多樣性
視神經
紫外線
蜘蛛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化石記錄
中文名:化石記錄
中文名:不同階層的演化
中文名:化石記錄
中文名:蛇蜥類的演化
中文名:覓食模式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