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文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加值
教材
蜥蜴類學習資源
歷史與演化
蜥蜴的演化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兩生爬蟲類知識庫子計畫
學習資源
中文名:蛇蜥類的演化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c172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蛇蜥類則依循著不一樣的演化軌道前進。在犂鼻嗅覺之中,舌頭的加入有了更好的發展(雖然蛇蜥類當中的石龍子科在某種程度上仍然繼續使用舌頭來操控獵物),這在社會行為以及獵物的辨識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位於牠們嘴巴頂部的犂鼻嗅覺器官變得更加極度地敏感,進而將牠們的生存環境擴展為一個充滿了化學訊號懸浮物的世界。像這樣劇烈的化學感受機制發展與一種全新的、更加活躍的覓食模式之間彼此緊密相連,甚至接下來會在型態學、生理學、行為學和生態學上產生級聯效應。 舌頭的延展促使這些蜥蜴有能力去品嚐牠們內在的環境。特別是蛇蜥類的舌頭,變得更長而且更複雜,前半部的功能主要是用來接受化學訊號,而後半部依然是用來吃東西。然而跟石龍子不一樣的是,石龍子的前舌和後蛇是分辨得出來的,牠們的前舌是屬於一個細長的流體靜力學延伸。大型的頸帶蜥和小型的眼鏡蜥,牠們舌頭的外表和蛇類相似。頸帶蜥的舌頭上經常有很深的凹痕,使得舌頭的外觀形成叉狀,但在結構上頸帶蜥的舌頭與古巨蜥及蛇類叉狀的舌頭不同,古巨蜥及蛇類的舌頭在攝食方面的功能已經完全喪失。叉狀的舌頭被用在周圍環境的偵測以定位氣味的痕跡。 這些全新的適應方式使得蛇蜥亞目,特別是蛇蜥類的蜥蜴可以得到前所未有各式各樣的獵物資源和微棲地,進而讓牠們廣大的適應性擴張得以實現(有將近三千種蛇蜥亞目的物種加上幾近三千種的蛇)。化學辨識也使得蛇蜥亞目可以避開有害及有毒的獵物。就像變色龍會利用舌頭獵食合理的目標,巨蜥和蛇類用下顎抓住獵物,並在獵物的化學辨識上發揮到極限。許多古巨蜥則發展出吞嚥巨大獵物的能力,這種方式和蛇類非常相似。 其他發生在蛇蜥類的適應性擴張改變,則是和攝食機制以及使用犂鼻嗅覺系統的演化同時進行。這些蜥蜴通常會轉變成為高度活動力的生活型態,而為了找尋獵物一直不斷地跑來跑去。然而增加機動性後所能得到的收益想必相當可觀,否則試想這樣移動不只是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而且很容易引起捕食者的注意。那些藉著視覺來定位的捕食者,雖然平常很難探測到一動也不動、用保護色偽裝的坐等型蜥蜴物種,但對於要找出這些一直動來動去的蜥蜴可是一點都沒有問題。提高警覺性並減少反應時間與活躍的生活型態演化彼此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神經性整合的發育到達某種階段後,可以提供某些蜥蜴具備如同哺乳類一般的洞察能力。任何一個在野地裡觀察頸帶蜥或巨蜥的人,很快地都會對牠們能夠判斷入侵者的移動而在持續攝食的同時還能夠保持安全距離,感到訝異不已。當入侵者到達某種臨界距離時,牠們會拔腿就跑直到抵達安全距離後再度恢復原本的活動。捕食的成本至少有一部分被這些蜥蜴的警覺性以及敏捷的反應抵銷掉了。能夠支持著這種較具有活動能力的生活形態的,是高度的代謝率、高度的活動體溫、耐力的增加以及可能最重要的-運動恢復時間的減少。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黃文山(年代不詳)。[中文名:蛇蜥類的演化]。《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61.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61.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石龍子科
生活型態
哺乳類
生理學
石龍子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不同階層的演化
中文名:鬣蜥類的演化
中文名:守宮類的演化
中文名:覓食模式的演化
中文名:硬舌類的演化
中文名:鬣蜥類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