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槓桿系統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bf9d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把肌肉與骨骼系統看作是簡易的槓桿,就能夠洞悉它們是如何作用的。槓桿是一種簡單的裝置,包含了會在樞軸支點上旋轉的固定桿。在槓桿的一端施力會反映在另外一端。骨骼可被視為槓桿,而肌肉就是外力。每個槓桿包括二個臂:動力臂(或稱力臂,Li)和抗力臂(或稱矩臂,Lo)。動力臂位於施力點(動力,Fi)與支點之間。抗力臂則位於支點與另一端力量產生點(抗力,Fo)之間。可由動力、抗力,與支點的配置而將槓桿分類。最簡單的配置是第一類槓桿,在這個類型之中,動力與抗力分別在支點的不同端,所以動力臂和抗力臂很清楚地被區分開來(蹺蹺板就是第一類槓桿)。在第二類槓桿之中,支點位於固定桿的一端,而動力則在另一端;抗力就在這二點之間被產生(比方說,胡桃鉗)。而在第三類槓桿之中,支點同樣位於一端,但抗力則在另一端產生,因為動力在這二點之中施力(例如,鑷子)。在第二與第三類槓桿中,動力臂與施力臂多少都有重疊的地方。    對於肌肉與骨骼系統來說,有三種方式可以產生出更大的力量。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增加動力,也就是輸入更多的肌肉力量。然而,較不明顯的方式,就是藉著增加動力臂的長度或是縮短抗力臂來增加抗力。另一個說明這種箇中關係的專有名詞是機械效益(MA),它被定義為Fo/Fi,即運用在槓桿上的力所產生的力的總量。從平衡槓桿來說,很明白地可以看出對於任何預設的槓桿,MA = Li/Lo。雖然這個方程式在第一類槓桿之中最容易看出來,但是它在第二與第三類槓桿之中也是非常精確的。第二類槓桿在動物當中較不常見,但第一與第三類槓桿就比較普遍,並且常常反應出在相同關節處產生相反運動的一對拮抗肌。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陸上無足移動
中文名:身體的步態與推力
中文名:掘穴
中文名:以附肢在陸地上移動
中文名:移動的力學
中文名:身體的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