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台灣變質相之分布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360c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莊文星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臺灣的主要變質岩在中央山脈,山脈之東翼大部分為先新生代之基盤,通稱為大南澳片岩,其內有多次變形與再結晶之證據。大南澳片岩區可分為二帶,西側之太魯閣帶由上古生代至下中生代之泥質片岩、石英長石質片麻岩、結晶石灰岩(內夾基性凝灰岩質沉積岩)、綠色片岩、與角閃岩所組成。在中生代期間,本變質帶之北部地區曾有花崗岩侵入。玉里帶位於太魯閣帶之東側,由單調的先新生代混同層所組成,內有海洋性泥質片岩與基性及超基性片岩,局部含藍閃片岩,本變質帶顯然未含有石灰岩層、燧石層及花崗岩體。
中央山脈西翼與雪山山脈全部由硬頁岩、板岩與石英岩等較年輕之低度變質岩所組成,內夾少量基性噴出岩,在上新更新世期間當呂宋火山島弧與亞洲大陸碰撞時,此等新生代地層與大南澳基磐雜岩顯然均曾發生再結晶。變質度自西部麓山帶的沸石化與綠泥石化,至太魯閣帶的含黑雲母片岩與片麻岩有向東漸進變質現象,在此再結晶期間不論基磐及其上覆地層均同時變形,因此變質帶未見明顯間斷。
圖1為劉忠光等(Liou et al.,1981)所做臺灣北部變質相分布圖,此等變質相界約略平行二相鄰岩石構造帶之間的界線,似說明再結晶作用曾略為延續至變形以後才停止。由於變形現象涉及上新世甚至更新世岩層,這表示變質作用發生在上新更新世。
在臺灣變質相圖上至少可畫分五個變質相群,自東向西依次為:(一)基磐雜岩的高變質度角閃岩相群;(二)基磐雜岩的多次變質綠色片岩相群;(三)板岩地層的綠色片岩相群;(四)硬頁岩與板岩帶的葡萄石─綠纖石相群;(五)西部麓山帶的石化與沸石相(包括硬頁岩帶邊緣的過渡帶)。屬於基磐岩的(一)與(二)變質相群至少發生二次再結晶,其最後一次可能與(三)至(五)群同時變質(即上新更新世),此一晚新生代變質作用也有自東向西逐漸減弱之現象,其共生礦物如圖2所示。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變質相的劃分
中文名:變質相的劃分
中文名:決定變質岩原岩之標準
中文名:變質岩之礦物組成
中文名:變質作用中之化學變化
中文名:變質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