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溫度與水的調節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e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青蛙屬於「冷血」動物(外溫動物),意思是雖然牠們會經由代謝產生一些內部的熱,但主要還是依靠環境的熱源來調節體溫。牠們體溫通常很接近周圍的環境,且視天氣的狀況其範圍在3-36℃(39-97℉)之間。在溫帶地區到了冬天的低溫時無尾類動物無法維持活動力,牠們唯一的選擇就只有進入冬眠。大多數的物種在冬眠時期能夠存活在溫度介於0-9℃(32-48℉)之間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有些物種像是歐洲林蛙和北美洲的木蛙,牠們能藉由產生可作為組織中抗凍劑的肝醣而存活在甚至低到-6℃(21℉)的溫度之中。有些青蛙在白天會藉著將身體及四肢伸展開來曬太陽以增加體溫,但這麼做很容易導致水分散失;因此曬太陽的方式限定於居住在有恆久水域的物種。居住在炎熱、乾燥氣候的青蛙則是在最炎熱的季節或是部分的白天時刻躲入地洞中以避免水分散失,且在雨季來臨或是夜晚時才會出沒。    無尾類動物因具有高通透性的皮膚而總是必須面臨乾燥的問題;因此,大多數都在夜間活動且只在溫度較低與環境濕度較高時較為活躍。當淹沒在水中時,無尾類動物可經由皮膚、口腔內襯的表面及肺部來吸收水分和鹽分,但在陸地時大部分都沒有生理能力來控制身體水分的蒸發;相反地,牠們依賴行為上的適應,主要是讓身體擺出更為擴張的姿態或顯露出較少的表面積,這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來自乾燥地區的物種對於水分散失的容忍度較大,位於北美洲乾燥平原及沙漠的西方鋤足蟾(Western spadefoot toad)可散失體內的水分達到百分之六十,而水生的豬蛙(Pig frog)則是可以容忍百分之四十。適應乾燥的物種比來自潮濕地區的物種能更快地再次充滿水分。有些蟾蜍像是真蟾蜍和鋤足蟾,藉由坐在潮濕的土壤上方就能輕易地吸收水分,牠們身體下表面的皮膚很薄且富含血管,具有吸收專用「臀部貼片」。    許多會挖洞的無尾類動物將水分儲存在膀胱之中;這種特徵讓牠們能夠待在地底下很長一段時間而不至於乾掉。需要水分時,水分可經由膀胱壁擴散進入體內。澳洲儲水蛙(Australian Water-holding frog)的皮膚下方具有大型、袋狀的淋巴結,在完全充滿水分時會呈現膨脹的狀態,這些水分占了體重的一半。此物種及其他的掘洞者會分泌一種黏液膜,這層膜會硬化成為一個儲存水分的繭。在乾旱期間,這些會挖洞的青蛙可能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都維持於不活動的狀態。引發鋤足蟾在乾旱時期過後從地底下出現的原因與即將來臨的暴風雨所產生的低氣壓有關。    有些居住在乾燥地區的青蛙會結合不尋常的結構及特殊的行為來避免水分散失。盔頭樹蛙(casque-headed tree frog)具有被皮膚覆蓋的擴張頭骨,其和底下的骨頭融合在一起。盔頭樹蛙利用牠們怪異的頭部來填滿洞穴及塞住孔洞(一種所謂的「護洞(phragmosis)」行為)以防止濕氣從牠們的藏身處跑掉。有些葉蛙會分泌脂肪並且將這些分泌物塗抹在皮膚上以形成一層幾乎不透水的屏障來防止水分散失。有些青蛙據悉會以半固態的形式排泄尿酸,而非以水溶性且容易導致較多水分散失的尿素。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鳴叫如何產生?
中文名:樹蟾(樹蟾科)
中文名:樹蛙(樹蛙科)
中文名:塞舌蛙(塞舌蛙科)
中文名:由叫聲選擇配偶
中文名:型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