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六個主要的族群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87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蚓螈的六個科其辨別方式是藉由一些特徵上的組合包含生殖生物學、身體的外部型態、骨骼、牙齒及肌肉。在分子生物上的資料正陸續增加當中,未來可幫助在親緣關係上的了解以及解決蚓螈類群辨識上的問題。我們對這些兩生類動物了解的程度少到連牠們的科與屬都沒有俗名,甚至連大部分的種也是。    吻蚓科(Rhinatrematidae)和魚螈科(Ichthyophiidae)所包含的屬在每一個體節上有好幾個環(不是只有一或兩個環)、尾部的脊柱(一條「尾巴」)延伸到肛門的另一邊、顱骨的數量較多以及在生殖上具有獨立生存幼體的產卵模式。盲尾蚓科(Uraeotyphlidae)也擁有這些特徵中的大多數,但具有數量較少的顱骨、不同的肌肉系統以及在大部分的體節上有兩個環。真蚓科(Caeciliidae)在每個體節上只有一或兩個環、沒有真正的尾巴且具有數量較少的顱骨。有些骨頭似乎從未發育,而有些則是融合成較少數量。牠們有可能是卵生(具有幼體或是直接發育的幼體)也可能是胎生。胎生的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每個體節上有一個環以及小到中型的背「鰭」。牠們是水生的或半水生的,在蚓螈當中是唯一非陸生掘洞者。蠕蚓科(Scolecomorphidae)的每個節上也是只有一個環,牠們有好幾個種是屬於胎生但顱骨則是少了鐙骨或是中耳骨。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保育和環境
中文名:生殖與發育
中文名:外型與功能
中文名:食性及攝食模式
中文名:起源
中文名:外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