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文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教育加值
教材
兩生類學習資源
兩生類概論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兩生爬蟲類知識庫子計畫
學習資源
中文名:族群減少的起因和影響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6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自1989年起兩生爬蟲學家才開始對全世界兩生類族群的劇烈減少有所關注。這種能導致數個物種明顯滅絕的族群減量,是全球環境惡化的一種徵兆,且絕非單獨僅有兩生類受影響;對於鳥類、爬蟲類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也同樣令人擔憂。然而,在兩生類之中特別受到關注的是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及其他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保留下來的保護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位於哥斯大黎加的蒙特沃德雲霧森林生態保留區,其中數個當地特有的青蛙和蠑螈物種已完全消失,包括金蟾蜍(bufo periglenes)這種已成為兩生類減少現象最具證明力的象徵。 在這些特殊的案例中,儘管兩生類在保護區減少或消失的立即影響原因已將棲地消失的因素排除在外,但無疑地棲地消失的現象仍是世界各地兩生類減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兩生類在全世界仍不斷受到像是砍伐森林、農業產業化及污染等由於人類族群成長的結果所帶來的威脅。 兩生類族群在全世界如此大範圍的保護區像是澳洲東部、美國西北部的太平洋及中、南美洲,其減少的共同特徵為,首先,速度都很快,只需經過二至三年此物種即銷聲匿跡;再者,也影響到一些同域性的兩生類物種,而非在相同棲地的其他物種。這些事實已引發探索一或多個在全球環境中足以影響兩生類調查的因子,以及某些物種可能比其他物種更容易受到影響的原因。 類似的因素是由於大氣污染使得紫外線B輻射線的量增加,進一步導致地球表面的臭氧層變薄。在野外及實驗室中的研究調查都顯示出兩生類的卵、胚胎及幼體普遍對於紫外線B量的提升具高度敏感性,紫外線B會崩解掉牠們的DNA而導致不正長的發育及死亡。然而,也有某些物種被不受紫外線B量的增加所影響,這使得在紫外線B的影響程度上出現了一絲希望。 然而,這種樂觀想法是短暫的,有許多兩生類即使紫外線B輻射線未增量,而卵和胚胎也沒有暴露於陽光下仍然有數量減少的狀況,特別是熱帶地區。這些物種的減少雖然排除了紫外線B的原因,但紫外線B還是具有顯著的威脅,由其在高海拔區淺水域繁殖的物種,那裡的紫外線強度是最高的。近期的研究也指出,雖然增量的紫外線B不一定會導致大量死亡,但對發育中的兩生類仍會帶來有害的影響,它限制了兩生類的生長並引發畸形,因而減少了族群的繁殖量。 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兩生類正受到一或多種人為化學物質的威脅,這些物質以除草劑、殺蟲劑及肥料或其他工業製程的副產物之型式釋放於環境中。目前所知會危害兩生類的物質相當多,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硝酸鹽,它被用於農業的肥料中,並累積在池塘或溪流。還有多種化學物質甚至變成內分泌干擾物質進而影響兩生類的天然荷爾蒙。這些物質能造成兩種主要傷害:第一種,引發兩生類不正長發育,因而產生畸形的嘴部,最嚴重的例子甚至造成附肢消失或是增加。第二種,即使只是微小的濃度仍會造成雄性的雌性化效果,因而降低兩生類的生殖成功。 兩生類的畸形在美國已引起公眾關注,然而整體而言畸形與兩生類族群的減少有何關聯目前仍然不明。這種現象傾向集中於特定地區;特別是明尼蘇達州,當地屬於「畸形青蛙的熱點」。畸形由數個因素所引發,這些因素中有些屬於完全天然的,可能是受到掠食者攻擊的結果或寄生蟲鑽進青蛙蝌蚪的肢芽而導致原本應該只有一隻腳的地方發育出兩隻或更多隻腳來。至於非天然因素引起的畸形(通常是全部或一部分的附肢消失)包含各種人工的化學物質、紫外線輻射量的增加及小型、獨立的族群中發生近親繁殖。畸形在單一族群中相當普遍,因而對當地兩生類數量的水平有著負面的衝擊;畸形可能象徵了在環境中除了兩生類死亡以外的半致死程度之意義。 世界各地許多地方的工業活動造就了酸雨,而酸雨可能在遠離立即污染源數千公里之處落下;例如,英國石化燃料的燃燒竟然是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水質的酸化對於兩生類的卵及胚胎階段有著負面的效應,並能引發兩生類族群在很大的範圍之中減少。 許多兩生類相當倚賴短暫的池塘或溪流進行繁殖,而牠們的交配行為與合適環境來臨的天氣變化間緊密地相連。英國現今的兩生類比二十年前的兩生類提早了數週生育,此趨勢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全球暖化之徵兆。氣候變遷能以許多不同方式來影響兩生類,且已衝擊到多個族群而導致其數量明顯減少。哥斯大黎加的蒙特沃德中有好幾種青蛙物種突然消失,這和每年被低雲圍繞的陸地量顯著減少以及一連串聖嬰現象的事件有所關連。目前已被認為,雲霧覆蓋的減少導致環境變得較為乾燥而迫使了兩生類集中在少數地底下隱匿之處,因而增加了寄生蟲和疾病散播的可能性。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黃文山(年代不詳)。[中文名:族群減少的起因和影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d8/18.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d8/18.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石化燃料
聖嬰現象
熱帶地區
全球暖化
荷爾蒙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型態與功能
中文名:色彩的運用
中文名:移動方式
中文名:現今的兩生類
中文名:生殖模式
中文名: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