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魚醢

客語拼音:大埔:ngˇgieˇ (kie+ngˇzid^)

別名:溪魚漬

名稱:魚醢客語拼音:大埔:ngˇgieˇ (kie+ngˇzid^)別名:溪魚漬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LI1011000030
著作者:
普查人員:池月如、江玉鄉、林鑫咸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美食
關鍵字:醢、魚漬、蝦漬
描述:
美食特色:溪魚、溪蝦、豬肉等經添加豆麴、鹽、酒等醃漬發酵後,成為能長久保存的醃漬食品,此種經醃漬後的魚、蝦、豬肉等肉類滷鹹淡,在東勢客庄地區通稱為「醢」,「醢」的中文音為(ㄏㄞˇ),大埔腔客語唸(geˇ),近中文讀音「給ㄍㄟˇ」;東勢客庄的溪魚醢以大甲溪中的溪魚來醃漬,東勢溪魚醢的種類有:石貼醢(石貼漬)、狗頷醢(狗甘仔漬)、白哥醢(溪哥漬)等,另以溪蝦醃漬成的醢稱為蝦公醢(溪蝦漬)。溪魚醢與蝦公醢的風味特殊,嗜吃「醢」者,認為東勢客庄的溪魚醢是天上極品、人間美味,但因溪魚醢、蝦公為生鮮魚肉、蝦肉所醃漬而成,亦有人無法接受魚蝦醢的味道。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醢」醃漬品源遠流長,早於《周禮‧天官》〈冢宰〉就有「醢」的做法記載,在《周禮‧天官》中稱「魚醬」為「魚醢」;東勢客庄緊鄰大甲溪,早期大甲溪中有豐富的溪魚,「魚醢」隨著客家先民開墾東勢而移入,在東勢客家地區,溪魚醢除為個人喜食外,並常以貴重的禮物饋贈親朋好友,是以東勢坊間的小吃站,常見店家自行醃漬出售或親朋好友寄賣的「醢」。
歷史源流發展資料來源:地方耆老口述/劉鉉基;普查人員自述
日期:
建檔日期:2010-11-03
範圍:
所在地:臺中市 東勢區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