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鹹菜

客語拼音:大埔:hamˇcoi`

名稱:鹹菜客語拼音:大埔:hamˇcoi`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LI1003000020
著作者:
普查人員:劉鉉基、江玉鄉、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美食
關鍵字:鹹菜、酸菜
描述:
美食特色:鹹菜是以芥菜(東勢客家人稱為太菜)、鹽等為食材原料,醃漬鹹菜(客家酸菜)時,需先將芥菜清洗晾乾,將黃葉去除,餘整棵以適量鹽搓揉(切勿搓斷)後,放置於大醃缸內(木桶、陶甕、水桶…)排列整齊,逐層以腳踩踏出水,逐層踩壓要落實,讓湯汁完全流出;醃缸裝滿芥菜後,先以大石頭壓置,再以塑膠帶密封,放置3~4週發出香味後,即成。醃漬鹹菜用的芥菜務必先晾乾,以軟化其植物纖維,如此搓揉時菜葉才不容易斷裂,保持整棵芥菜的完整;東勢鄉親並發現,將「狗尾葉」放在缸(桶)面,可避免芥菜發酵後的顏色變白,並增加鹹菜的風味。至於經醃漬處理後的芥菜應放置多長的時間,得看天氣而定,天氣愈熱芥菜發酵愈早完成;另食材來源也是一個要素,有機栽培的芥菜較易發酵。當濃郁的鹹菜香四溢時,表示大功告成,應開封另行保存,若繼續放於醃缸內,則因醃缸內持續發酵,鹹菜的酸度會愈來愈強,是以有所謂新、舊鹹菜之別,呈現不同口感。此外,鹹菜切細炒辣椒香菜,將年糕切片煎軟包起來享用,在昔日是孩子們最享受的美味點心。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東勢寮下客庄先民開啟山林之初,物資缺乏,所謂「生食都不夠,哪來醃生?」,所以早期東勢客庄聚落的醃漬食品並不多見;後來物產漸豐,東勢先民為保存吃不完的食物,便將食物以鹽醃漬的方法加以處理保存,以延長食物的使用期限。早期東勢客庄的芥菜(太菜)泰多於稻作秋收後、春耕前的空檔期間種植,約於農曆12月間成熟採收,為東勢客家人除夕家家戶戶必備的長年菜,芥菜的醃漬處理,初為便於保存,後來發展出鹹菜(客家酸菜)、淡乾、覆菜(福菜)、鹹菜乾等各種不同風味的滷鹹淡,同樣是太菜,但其醃漬處理方式各有不同。早期東勢先民係以木桶或陶甕(陶缸)為鹹菜的貯存容器,口徑大小不一,而今上述容器已不復見,一般家庭多以大型的塑膠桶替代之;在鹽的使用方面,醃漬鹹菜可使用細鹽、粗鹽、海鹽等各種鹽品,如果要大量醃漬,目前東勢居民泰多使用臺鹽公司出品的粗鹽,此純乃基於成本的考量;但不論使用何種鹽類,為衛生健康考量,嚴禁使用工業用鹽。鹹菜並為鹹菜肚片湯、鹹菜豬肉湯、鹹菜鴨、鹹菜炒丁香魚…等客家菜餚的重要食材,其中鹹菜肚片湯為客家四炆代表菜之一,另一炆肥湯炆筍干若加些許鹹菜,風味絕佳。
歷史源流發展資料來源:普查人員自述;地方耆老口述/劉吉連、傅嘉誼、林秀珍
日期:
建檔日期:2010-03-19
範圍:
所在地:臺中市 東勢區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