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肚褡

客語拼音:大埔:du^dab^ (tu^vuiˇ)

別名:肚兜

名稱:肚褡客語拼音:大埔:du^dab^ (tu^vuiˇ)別名:肚兜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F0-1000602-1101-000022
著作者:
普查人員:顧志莉、林鑫咸、陳錦霞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衣飾
關鍵字:肚褡、肚兜
描述:
描述:「肚褡」是婦女的貼身內衣,中名一般稱之為「肚兜」,又稱「兜肚」或「兜兒」,肚褡包覆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護肺腑與保溫等功能。中國婦女內衣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詩經,秦風-無衣),肚兜、兜肚、兜兒是清朝時的名稱,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內衣形式與名稱,商周時稱婦女內衣為「汗澤」,秦漢時稱「帕腹」、「抱腹」、「心衣」,魏晉南北朝為「兩當」或「裲襠」,唐朝名「訶子」,宋朝謂「抹胸」,明朝喊「主腰」。此件肚褡為清代時的客家婦女內衣形式之ㄧ,整體呈菱形,最上端寬約12.8公分,下方為圓弧形,寬約28公分;此件肚褡上端有1條藍色的細帶子,穿著時繫於頸部;腰間左右兩側各有ㄧ條約2公分寬的帶子,穿著時繫於背後;肚褡穿好時,最下緣面正好遮住肚臍。此件肚褡白底繡花,刺繡圖紋以蝴蝶、花為主,「蝶」與「耋」同音,意喻高壽;此件肚褡有幾個小口袋,可放梳妝用品、錢幣…;另腰間左右兩側帶子的尾端各有ㄧ個卍字,「萬」字象徵幸福無窮之意。
材質:棉布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0-04-06
年代:日明治30年間(西元1897年至1906年間)
格式:
形狀:菱形
尺寸:56公分x41.5公分
語言:
中文
管理權:
保存機關(人)-名稱:江榮豐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