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日本時代 部落振興會(老照片)

客語拼音:海陸:ngid bun’shi toi+pu+log`zhin’hin` fui+ lo’zhauˇpien’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F0-1000411-1112-000213
著作者:
普查人員:古少騏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古物
種類:圖書文獻;影音資料
描述:
描述:昭和八年(1933)四月,臺灣總督府頒佈「部落振興建設綱要」,以部落為一基層單位,大約一、兩百戶為原則,少者幾十戶,多者數百戶,組成「部落振興會」。部落振興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推行社會教化、公民訓練、開發產業、改善農家經濟、革除陋習、促進生活改善、道路整備、衛生設施以及維持治安等。會內設有會長副會長、幹事、實行委員等,並附設顧問或教化委員,由官方任命的教員、警察、地方官員等擔任,部落內住民為當然會員,分別隸屬於家長部、主婦部、青年部等。部落振興會非常強調「集體」,產業方面辦理共同採購肥料、共同運銷,教化方面,敬神尊皇、普及國語是兩大重點。日本政府要求振興會都要設立集會所安置「神棚」,膜拜日本天皇,集會所並有升旗臺、時鐘、收音機、報紙等,有時充作國語講習所,成為具有集會、娛樂、宣導政令的公共場所,無形中抑制了臺人習慣的廟口文化。部落振興運動展開後,之前的各種婦人會家長會等教化團體,都被整併或取代,成為日本政府貫徹殖民政策的直接窗口。戰爭時期,雷厲風行的皇民化運動下,振興會除了協助推行國語、鼓勵回收銅鐵、道路防禦工事之奉公等,還必須帶頭朝拜神社,以示對天皇之效忠,圖中便是北埔的部落振興會長朝拜神社紀念,前排左二是大份林的彭榮發,光復後曾任鄉長,左三是鄧騰釬,是北埔新姜家族第三代,光復初期「接管時期」曾任鄉長。竹東神社在昭和十七年十月才完工,因此推測此照片地點應該是在新竹市的神社。
材質:照片
技法:黑白照片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0-07-23
年代:日昭和16年(西元1941年)
格式:
尺寸:4*6cm
語言:
中文
管理權:
保存機關(人)-名稱:鄧秀玉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