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罟網

客語拼音:海陸:guˋmiongˊ

名稱:罟網客語拼音:海陸:guˋmiongˊ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F0-1000311-1010-000002
著作者:
普查人員:范佐勤;彭思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工具
關鍵字:罟網、牽魚、笨港村
描述:
描述:此一牽魚所用的罟網為笨港村黃阿禮(民國31年次)先生所有。據黃先生所述笨港村的牽魚活動大致可追溯自清末時代,直到民國50年代機動船出現,此區的牽魚活動才逐漸沒落。而黃先生家中的牽魚歷史,更可溯自黃先生的曾祖父,其曾祖父、祖父、父親與自己都從事過牽魚的活動,為笨港灣14組牽魚組織中其中一組。早年牽魚活動是先由將罟網一頭固定在岸上,再用舢舨船載著罟網將其慢慢放置海中,繞了半圈後將罟網的另一頭牽到另一端岸上,此時再鳴海螺,促使罟網兩端人員將罟網拉起至岸上,再收集網內漁獲。早年罟網的網面是以棉紗所製成,兩端供岸上人員牽起的繩索則是以麻編成,此種罟網相當容易損壞。後來漁網使用「沙龍」材質的繩索,此一材質特性不會臭、不會腐爛、不怕溼亦不怕乾,但怕太陽曬,就保存上而言相當簡單。罟網上方綁有浮球使網一邊浮起,罟網下方綁有「罟lui」使網下沉,罟網兩旁另外各綁一條長約400m的繩索,可供岸上人員(20至30人)牽起海中罟網。
材質:沙龍線
技法:不詳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0-10-14
年代:約民國70年代(西元1980年代) 製作
格式:
形狀:為長300m、高150cm的漁網
尺寸:網為黑色,長約300m、高約150cm;兩邊給人拉的繩索為綠色,各長約400m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015324
緯度:Y:24.975190
管理權:
保存機關(人)-名稱:黃阿禮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