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上校栗埔庄拜犁頭符

客語拼音:大埔:shong`gieu^lad`bu+zong+bai`leˇteuˇpuˇ (hin+lungˇli+bai`leˇteuˇpuˇ)

別名:興隆里拜犁頭符

名稱:上校栗埔庄拜犁頭符客語拼音:大埔:shong`gieu^lad`bu+zong+bai`leˇteuˇpuˇ (hin+lungˇli+bai`leˇteuˇpuˇ)別名:興隆里拜犁頭符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E0-1000602-1101-000053
著作者:
普查人員:林鑫咸、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神靈
關鍵字:犁頭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在東勢鎮西北方的興隆里昔稱「上校栗埔莊」,上校栗埔莊內有ㄧ座供奉「犁頭」的廟宇,即今日座落於臺3線東蘭路119號前的「七星娘廟」,七星娘廟中供奉有7塊犁頭,該7塊犁頭原安奉在今東蘭路與大甲溪間的農寮中,而七星娘廟原是上校栗埔莊「舊三山國王廟」的拜亭。校栗埔莊位於大甲溪北岸,約始墾於清前乾隆53年間(西元1788年),地方相傳:上校栗埔莊客家先民開墾之初會在自家田中「拜犁頭」,祈求犁頭公庇佑農產豐收;上校栗埔莊開庄之初,因當地位處大甲溪畔,經常遭受暴漲的大甲溪洪水沖刷,造成河岸坍崩、農田流失,當時上校栗埔莊的客家先民,便請來地理師在今東蘭路與大甲溪間的農寮中,安奉了該7塊犁頭,當年用了7塊犁頭來鎮壓洪水,可見當時該地遭受大甲溪洪水侵襲之嚴重。後來安奉該7塊犁頭的農寮倒塌了,上校栗埔莊民便將該7塊犁頭遷移至莊內的「舊三山國王廟」供奉,「舊三山國王廟」的拜亭就是現今的七星娘廟,舊三山國王廟昔因年久失修,崁崩危及主殿廟基,乃於民國60年(西元1971年)遷建至永安宮現址(新三山國王廟),該7塊犁頭則ㄧ直留在舊三山國王廟的拜亭內;至於為何會有「七星娘廟」的產生,可能是因該7塊犁頭的擺設很像北斗7星,部分庄民聯想到七星娘,才演變成今日的「七星娘廟」,所以住在「七星娘廟」周邊的地方庄民,只知舊三山國王廟拜亭內拜的昔日庇佑農產豐收之「犁頭」,而不知為何會有「七星娘廟」的產生。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每逢初ㄧ、十五日,庄內居民會帶著三牲或四果前來祭拜。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舉行時間:其他
辦理週期:每逢(隔) 年舉行一次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0.81096
緯度:Y:24.28162
辦理地點:東蘭路119號旁
所屬族群:大埔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