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迎媽祖婆

客語拼音:海陸:ngiang ma`zu’po

名稱:迎媽祖婆客語拼音:海陸:ngiang ma`zu’po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E0-1000409-1009-000008
著作者:
普查人員:朱文鐘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信仰;祭典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清同治2年(1863)墾首姜殿邦,奉淡水同知張世英諭令組織義軍,南下助清軍於大甲、彰化,克復戴潮春反軍,義軍凱歸傳回北港媽祖婆顯神威助義軍,自此即有北埔鄉民前往北港進香,逐漸發展為慈天宮每年正月主要活動之一。慈天宮除了每年進香迎接「媽祖婆」「觀音娘」外,十年左右會擴大舉辦一次大規模「迎媽祖婆」也稱「迎鬧熱」的全鄉巡行活動,是為了護佑境內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項活動兩天兩夜,早上六點多七點出發,到晚上十點。第一天是巡行北埔的西南區,路線北埔-大分林-南坑千段崎-四十二份-五指山下-二寮-北埔,第二天則巡行北埔的東北區,北埔-大湖-水磜-埔尾-北埔,活動到晚上十時才告結束。巡行除陣頭外,大鼓隊銅鑼最多時曾有兩、三百個,而每個大鼓都需有六個人隨行,隨香人員共數百上千人,浩浩蕩蕩。打鼓是為了震動蝗蟲的卵使其難以蜉化,減少蟲害。以前的巡行都是步行,扛鼓打鼓翻山越嶺,十分辛苦,中晚餐為打中午。晚上在街上迎古董,各鄰都要提供節目除大鼓銅鑼外還有舞獅、男扮女裝媒婆討新娘、無底船(搖旱船)、蚌精、公背婆、攬腰跤、花車、牛犁田和牛牯相鬥橫衝直撞,觀眾推擠走避製造高潮等等的民俗表演各村競賽,非常熱鬧及逗趣。民國八十二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擴大繞境迎媽祖婆,不是步行改用機動車隊,打中午也不在路邊改為為辦桌,全程一天。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較早期北埔鄉民,每年年初四,會領慈天宮媽祖婆香旗回到母廟彰化天后宮進香過爐,也到北港朝天宮,將媽祖婆分身迎請至慈天宮作客,後來增加新港六興宮、奉天宮,彰化南瑤宮媽祖分身稱「四仙」,共拜訪五個廟,另一組鄉民則到大溪觀音亭,接觀音娘分身一起同來北埔合稱「五仙」,回到北埔已經是下午,先借宿民宅,許多年以來都夜宿麻布樹排北埔第一棧,附近鄉民都會準備鮮果祭拜迎接,第二天早上以牲儀祭拜送駕,同時慈天宮媽祖婆鑼鼓喧天,親往迎接「客仙聖駕」,接媽祖婆、觀音娘隊伍同時遊街,鄉民在家門前設案,擺牲儀鮮果,聖駕經過時祭拜,吉時到慈天宮,先在廟門前三進三退的儀式再迎進正殿坐客一個月,接着是慈天宮過年期間一系列活動有祭拜、或擴大全鄉繞境迎媽祖婆、起(許)福、演戲酬神、大閹雞比賽,農曆二月六日送請「五仙」回鑾,南下媽祖香團加拜訪斗南順天宮也是五個廟。民國八十年慈天宮成立管理委員會以後,為免新春期間進香團迎請媽祖婆南下與回程飽受塞車之苦,回到北埔已經是三更半夜,管理委員會議決提前在農曆年前的十二月廿五日(入年假)當天接媽祖和觀音娘。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貢獻者:
主辦單位-名稱:慈天宮
日期:
舉行時間:其他1月19日
辦理週期:每年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辦理地點:全鄉
所屬族群:海陸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