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蛺蝶科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產昆蟲多樣性知識庫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深山玉帶蔭蝶
中文別名:深山玉帶蔭蝶
學名:Lethe insan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941931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亞綱名:Pterygota
中文亞綱名:有翅亞綱
拉丁目名:Lepidoptera
中文目名:鱗翅目
拉丁總科名:Papilionoidea
中文總科名:鳳蝶總科
拉丁科名:Nymphalidae
中文科名:蛺蝶科
拉丁亞科名:Satyrinae
中文亞科名:眼蝶亞科
拉丁族名:Satyrini
中文族名:眼蝶族
拉丁屬名:Lethe
拉丁種小名:insana
拉丁亞種名:formosana
描述:
種命名者:Fruhstorfer
亞種命名者:Fruhstorfer
簡介:"動物節肢動物昆蟲鱗翅目蝴蝶蝶蛺蝶眼蝶蔭蝶深山玉帶蔭蝶深山黛眼蝶深山斜帶竹眼蝶深山白帶蔭蝶小黛眼蝶深山白條蔭蝶Lethe insan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深山玉帶蔭蝶 Lethe insan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Lethe insan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深山玉帶蔭蝶,又名深山黛眼蝶、小黛眼蝶、深山白條蔭蝶。 台灣產的黛眼蝶屬(Lethe)共有12種,本種是屬於較小的種類,雄蝶翅後翅背面有四個黑色小眼紋,前翅腹面近外緣則有三枚淺紫色環繞的小圓斑,不難與大部分的種類區別。卵半透明白色,球形。幼蟲頭部黑褐色,長有一對向前併攏的長突起;體色翠綠色到枯黃色,背面與側面有數條淺色的細縱走紋;腹部末端有一對尖長併攏的突起。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20-24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暗褐色,前翅翅端有一條不明顯的淡紋,後翅外緣呈微弱之波浪狀,近外緣處有四枚黑色眼斑。前、後翅腹面底色較背面淡,前翅靠外側三枚淺色不明顯小環斑,沿翅側緣呈直線排列,後翅有六枚眼斑,第一與第五枚眼斑較大。雌蝶翅底色較雄蝶淺,且前翅背面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斜紋。 本種為中小型蝶類。L. insana (Kollar)由喜馬拉雅、緬甸、越南北部、華南、而延伸到台灣,呈帶狀分布,本亞種是台灣特有亞種,分布於中北部到中南部海拔1000到3000公尺山區,在中海拔到中高海拔地區數量頗眾。為一年多代物種。成蟲在森林邊緣活動,敏感且活動敏捷,有風吹草動會迅速飛離;嗜食樹液與腐敗水果的汁液;雄蝶常停棲於濕岩壁或地面吸食水份。幼蟲取食禾本科的玉山箭竹,啃食葉緣而留下中肋。蛹懸吊於寄主植物較低矮隱蔽的部位(濱野,1986﹔李與王,2007)。"
食性:植食
口器特徵:曲管式﹝虹吸式﹞﹝Siphon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08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臺灣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1908)。[中文名:深山玉帶蔭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b/8f/df.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b/8f/df.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深山黛眼蝶
玉山箭竹
喜馬拉雅
玉帶蔭蝶
蛺蝶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永澤蛇目蝶
中文名:楚南三線蝶
中文名:窄帶翠蛺蝶
中文名:大白斑蝶 (綠島亞種)
中文名:緋蛺蝶
中文名:環紋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