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說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70000031070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陳錫如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2)
描述:
內文:天之高也。有日月星辰守其常。又有風雲雷電司其變。此天之文明也。地之厚也。有山川河海大其觀。又有人物草木妙其景。此地之文明也。人之靈也有。道德和順積於中。又有文章英華發於外。此人之文明也。顧以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聚。合而稱之曰國。則其文明更非尋常可比。嘗見世之談文明者。輒曰某國文明。某國非文明。而抑知有文明之國家者。必先有文明之政治。有文明之政治。而後有文明之教化。有文明之教化。而後有文明之人民。有文明之人民。而後有文明之風俗。有文明之風俗。而後方可稱為文明之國家。否則徒有文明之虛名。而無文明之實驗。雖有異乎野蠻之邦。究未可稱為文明之國也。試即以文明之政治教化人民風俗。約略言之。何謂文明之政治。庶政公諸輿論。君上無專攬之權。治法悉本民情。立憲有一定之制。而且道隆法美。無為之治堪稱。政簡刑清。追呼之役不見。此即政治之文明也。何謂文明之教化。學校遍設於市村。兒童皆薰陶德育。公益不煩夫驅迫。黎庶盡義務服從。而且長上尊親。咸明孝悌之義。親上死長。各具忠愛之忱。此即教化之文明也。何謂文明之人民。敦詩書而說禮樂。風雅之文質彬彬。言有信而行無虧。道義之遵循懇懇。而且達務識時。迷信之心悉泯。親仁愛眾。公德之念常存。此則人民之文明也。何謂文明之風俗。耕讓畔而行讓路。閭里無爭奪之風。危即持而顛即扶。困乏有相周之誼。甚而夜不閉戶。雞犬未嘗或驚。道無拾遺。桑麻儘堪野置。此即風俗之文明也。他如藏書有樓。可以益人神智。博物有院。足以啟人智識。新報載世界之時事。閱之者可以廣見聞。宣講演善惡之勸懲。聽之者足以修省。此四者尤為文明之利器。因國家所不可少者也。然則文明之政治。施文明之教化。成文明之人民。變文明之風俗。是何異乎天之文明。有日月星辰。地之文明。有山川河海。人之文明。有道德文章由一國之文明。推而至列國之文明。天下之文明。五洲種異。道一風同。豈不懿哉。豈不懿哉。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詩畸》(Ⅱ)
度支志
右筆記
五桂嶺石壁肖像
詩意
臺灣詩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