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列傳四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2260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 吳沙列傳 吳沙,漳浦人,少落拓。來臺,居北鄙之三貂嶺;任俠,通番市。番愛其信義,遠近歸之。民窮蹙來投者,則與米一斗、斧一柄,使入山伐木抽籐以自給。於是客至愈多。淡水廳慮其亂,遣諭羈縻之。林爽文之變,全臺震動;及平,黨徒多北走,遁入山。同知徐夢麟素知沙有為,請大吏,檄沙堵守。沙既通番市,嘗深入蛤仔難,視其地平廣而腴,可墾田。蛤仔難者,番地也,三面負山,東臨海,平原萬頃,溪港分注,天然沃壤也。自三貂嶺越山行,一、二日可至,然漢人鮮入者。乾隆三十三年,林漢生始召眾入墾,為番所殺。後或再往,皆無功。沙既議墾,謀於其友許天送、朱合、洪掌。之三人者,亦番割也。分募三籍流氓,率鄉勇二百餘人前進,佃農隨後。嘉慶元年秋九月十六日,至烏石港,築土堡以居,則今之頭圍也。闢地日廣,番始驚怖,傾其族以抗。而鄉勇力戰,沙弟立死焉。沙既遭番害,竭智併力,不稍屈。乃使告曰:『吾輩奉官命而來;以海寇將踞茲土,為番人患,非有心貪而之土地也。且駐兵屯田,亦藉以保護而之性命爾』。番信之,鬥稍息。居無何,番患痘,枕藉死,閤社遷徙。沙以藥施之,不敢食;強而服之,病立瘥。凡所活百數十人。群番以為神,納土謝。未一年得地數十里。 初,沙將入墾,苦無資;淡水柯有成、何繢、趙隆盛聞其事,皆助之。沙所募多漳 籍,約千人,泉人漸乃稍入,而粵人則為鄉勇。已而漳人蕭竹來游,沙禮之,為之畫策。二年,沙赴淡水廳給照。許之,與以吳春郁義首之戳。疏節闊目,一切聽從其便。沙乃召佃農,立鄉約,徵租穀,刊木築道。沿山各隘,分設隘寮十一所,曰民壯寮,募丁壯以守。每隘十餘人,或五、六十人,晝夜擊柝,行旅無害,故來者皆有闢田廬、長子孫之志。而沙亦歲入愈豐,以其餘力拓地至二圍。 三年,沙死,子光裔無能,侄化代領其事。已而吳眷、劉胎、蔡添福來附,拓地至湯圍。番慮其逼,復時有戰鬥,互殺傷。化乃與番和,約不相侵擾。番喜。進至四圍,皆為漳人踞。泉人初不及二萬,僅得二圍地,民工衣食皆仰於漳。粵人忿,且諗泉人弱,起而攻。泉人與鬥,輒敗,將棄地走,漳人留之,更與以柴圍之六十九結奇立丹之地。化及三人者咸戒其眾,毋更進,而三籍亦相安矣。七年,人至益眾。漳人吳表、楊牛、林、簡東來、林瞻、陳一理、陳孟蘭,泉人劉鐘、粵人李先,共率眾一千八百十六人,進攻得五圍,謂之九旗首。九旗者,人各建一旗,立地上,以色為界。於是漳得金包里、股員、山仔、大三鬮、深溝地,泉得四鬮一、四鬮二、四鬮三、渡船地,而粵亦得一結至九結地;然泉人別闢溪洲一帶。三籍之氓雖各耕鑿防備,而皆奉化為義首;化亦能御其眾,聽約束,不敢犯。 九年,彰化社番土目潘賢文犯罪懼捕,率岸裏、阿里史、阿束、東螺、北投、大甲 、吞霄、馬賽諸社番千餘人,越內山,逃至五圍,欲爭地。而阿里史番強,挾火鎗,漳人不敢鬥。謀散其眾,犒以粟,分置諸番而食之。阿里史番說,漸以火鎗易衣食幾盡,漳人始侮之,而番不能鬥矣。十一年,淡水漳、泉械鬥,有泉人走入蛤仔難,其族納之。復與漳人鬥,粵及阿里史諸番皆附。然漳人地大族強,與戰輒勝,遂併泉人地。諸番無所棲息,移往羅東,奉潘賢文為長,未幾又鬥。漳人林標、黃添、李覲各領丁壯百人,以吳全、李佑為導,夜度叭哩沙,潛出羅東後突擊之。諸番驚潰。於是漳人復併有羅東。既而泉人請和,許之,乃自溪洲沿海闢地至大湖。粵人亦順伏焉。 先是海寇蔡牽之亂,侵犯沿海。十一年春二月十六日,泊鹿耳門,窺府治,為福建水師提督李長庚所敗。遂北去,圖踞蛤仔難。眾懼,化謀拒之。夜集鄉勇數百,扼險要,又命諸番伏岸上。明日寇至,入市貨物,禽之,得十三人。牽怒進攻,眾斷大木塞海道,船不得入,久之乃去。十二年秋七月。牽黨朱濆犯雞籠,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逐之,濆竄蛤仔難。大載農具,入泊蘇澳,將奪溪南地為巢穴。蘇澳為臺東番界,距蛤仔難東南,官軍固未至也。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北上,與得祿合,會水軍勦之。濆苦無援,思結潘賢文為內應,而李佑亦陰通賊。廷理知,召賢文諭以大義,犒其眾。番喜,願效力。乃設木柵於海口,捕通賊者,佑懼逃賊舟。九月初九日,廷理自艋舺至五圍,召義首林永福、翁清和撫慰之,各率丁壯防守。而得祿舟師亦至蘇澳,合攻濆 ,大敗之。自是海寇不敢復來。是役化功特著,所部尤用命。事平,請以土地入版圖。大吏慮其險遠難治,不納。十五年夏四月,總督方維甸上其事於朝。詔可,乃改稱噶瑪蘭。十七年秋八月,設廳,置民番通判,築城建署,經劃地界。三籍之氓復日至,多至數萬人。洎光緒元年,改為宜蘭縣。 蕭竹,漳之龍溪人,頗能文,喜吟,精堪輿術。以臺為海外奧區,必有奇山水足供游覽,遂從其友來,窮歷南北。至蛤仔難,時吳沙方闢斯土,客之。竹乃探形勢,標為八景,且益為十六景,悉賦詩,或記述其山川脈絡。當是時墾地未廣,平原萬頃,溪注分流。竹於圖中凡可以建城築堡者,皆遞指之。後如其言。沙既闢斯土,至者數千人,力田自給。顧自恥化外,百貨鮮通,竹又為畫策,請入版圖。有司以土地遼遠,慮有變,不許。未幾竹卒,沙亦死,侄化領之,後從其議。 陳奠邦亦漳人。來臺,居淡水之金包里。豪俠自許,與柯有成、何繪善,每有義舉,慨然為之。已而移居蛤仔難,與吳沙相結納。嘉慶十二年,海寇朱濆犯蘇澳,將踞為巢穴。居人或通款;奠邦聞,獨遣人走府告急。至艋舺,得楊廷理會援之信,遂促有成諸人募鄉勇,而自偕泉籍義首導官軍,水陸夾攻。濆敗走。事聞,賜緞袍銀牌,以旌其 功。 蘭治初建,奠邦為街坊總理,努力任事。復率眾築城植竹,以底於成。道光四年,山匠林永春滋事,奠邦亦有功。事母孝,與士信,排人之難,濟人之急,有古烈士風。通判高大鏞旌其廬曰:『純孝性成』。里人曾疏其行於廳,未及核報,而奠邦死。家亦中落。 連橫曰:吾讀姚瑩、楊廷理所為書,其言蛤仔難之事詳矣,而多吳沙開創之功。夫沙匹夫爾,奮其遠大之志,率其堅忍之氓,以深入狉榛荒穢之域,與天氣戰,與猛獸戰,與野蠻戰。勇往直進,不屈不撓,用能達其壯志,以張大國家之版圖;是豈非一殖民家也哉?吾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力陳廢棄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居官,仁與智二者而已。智者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於民生國計。倘敬事以愛民,蛤仔難之民,則堯舜之民也,何禍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當時之蛤仔難,且可以治臺灣矣。夫蛤仔難番地爾,勢控東北,負隅固險,得失之機,實係全局。使非沙有以啟之,則長為豺狼之域矣。然則沙之功不更偉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雅堂(1991)。[列傳四]。《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5/f7.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5/f7.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福建水師
漳泉械鬥
金包里
王得祿
阿里史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經營紀
列傳二
右筆記
初八日午後二點
古今詩話菁華
關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