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志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1758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紡 織   臺灣天氣和燠,厥土黑墳,最宜蠶桑。而開闢以來,尚少興者。臺人習尚奢華,綢緞紗羅之屬,多來自江浙;棉布之類消用尤廣,歲值百數十萬金。其布為寧波、福州、泉州所出。商船貿易,此為大宗。鄭氏之時,曾籌種棉,以自紡織,而封略初建,其議未行。雍正元年,漳浦藍鼎元上書巡臺御史吳達禮以論治臺事宜,其一條云:『臺地不種蠶桑,不種棉苧,故其民多遊惰。婦女衣綺羅,粧珠翠,好遊成俗。則桑麻之政不可緩也。制府滿公撫閩時,嘗著蠶桑要法,繪十二圖,頒行郡縣。臺土寬曠,最宜樹桑,可倣而行之。漳泉多木棉,俗謂之吉貝,可令民於內地收其核,赴臺種之,並令廣種麻苧,織為冬夏布。婦女有蠶桑紡績之務,則勤儉成風,民可富而俗可美也』。然其後至道光之間,蠶桑之業尚未有行。蓋以臺地肥沃,播稻植蔗,獲利較宏。沿山之園始種麻苧,安、嘉為多,新竹次之。配至汕頭、寧波,用以織布,乃再配入,而臺人不能自績也。鳳山縣轄素產鳳梨,刈葉繅絲,可織夏布。而臺人亦不能自績也。唯以鳳梨之絲 配至汕頭,轉售潮州,歲率十數萬圓。臺地多暑,夏布用宏,而不能自給。天然之利,遺之於人,可謂昧矣。   咸豐初,江南大亂,有蔡某者為南京織造局工,始來郡治之上橫街,織造綢緞紗羅,號曰「雲錦」。本質柔紉,花樣翻新,渲染之色,歷久不褪。銷路甚廣,馳名各省,凡入京者多以此為土宜。然其絲仍取之江浙,尚未能自給也。蔡某既死,傳之其子,以為世業。同治初,廣東人凌定國為城守營參將,深以臺灣蠶桑有利,自廣東配入其種,租屋於做篾街,延工飼蠶,種桑東門之外。蓋以臺桑葉小,不宜養育,故移其佳種也。然初辦之時,頗小成效,或蠶多而桑少,或桑豐而蠶稀。經營數年,損失不資,其事遂廢。光緒元年,開山之議既成,臺東亦設官分治,兵民漸至。巡道夏獻綸乃命戍兵種棉,以興地利。而臺東多雨,棉每腐敗。及劉銘傳任巡撫,日以興產為務。十五年十月,委雲林知縣李聯奎等赴江浙、安徽各省,搜集蠶桑之種及其栽飼之法,編印成書,頒與人民,大為獎勵。又購棉子,通飭廳縣曉諭農家播種。於是淡水富紳林維源樹桑於大稻埕,以籌養蠶之業,一時頗盛。迨銘傳去,而事亦止矣。初,雲錦織造綢緞,既聞京邑,光緒大婚之時,內廷命臺灣布政使採貢,為數萬圓。帳褘衣褥之屬,皆能照圖織成。內庭大悅,以為江浙官局所織猶有遜色。雲錦得此令譽,不能擴大其業,子孫游惰,日就式微,能不惜哉!當是時竹塹福林堂尼素蓮亦設織機,以資衣食。素蓮姓黃氏,少 失偶,持齋守節,與其徒共事紡織。所出之布,人爭購之。臺灣之番能自織布,以苧雜樹皮為之,長不滿丈。臺人購以為衵,善收汗。而水沙連番婦以苧麻雜犬毛為紗,染以茜草,錯雜成文,謂之「達戈紋」。道光中,大甲番婦始採藺草織席,質紉耐久,可以卷舒,漢人多從之織。於是大甲席之名聞遠近。其上者一重價至二、三十金。大甲人以此為生,至今不替。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古今詩話菁華
五桂嶺石壁肖像
列傳七
三點十分
軍備志
開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