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點七分至德州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70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十二點七分至德州,自濟南至此,二百八十里,時飛塵漲天,望不見州城,然驛站距州城實不遠,州城西為衛河,衛水出蘇門山,合釜洹漳淇,自此入運河,濟汶水之不足,運河自此附傍鐵路左而北上,運河即明會通河,而隋永濟渠也,隋煬帝即漢屯氏河上流故瀆,浚渫以上通衛河,下通汴河,故北遊至涿郡,南遊至江都,皆浮龍舟于是渠焉,特別速行車,在此停十五分。 德州古趙地,孔子將西適趙,聞竇鳴犢死,臨河而歎,故有鳴犢河也;西北至景州,為漢信都國廣川縣地,信都國景 帝時亦為廣川國,闞駰謂其縣有長河,故曰廣川也,董仲舒下帷目不窺園之地,今有廣川樓、董子祠、讀書臺,城東有東方朔祠,其故里也。衛河岸有顏魯公祠,其戰守地也,城北十里有十二連城址如潼關,西踰衛河衡水路,為孔穎達故里,西南故城縣,有丞相屯,為秦相甘茂故里。 十二點二十二分發,及五十分過桑園,桑園為德州七鎮之一,在德州城北四十里,以桑淵得名,古有桑社,《水經注》濁漳會桑杜溝,故《新唐書》載德州貢絹綾,今亡矣,桑園雖非大鎮,然富室甚多,余見路西堡城甚大,雉堞完整,人煙亦稠,聞 前年直皖曹段起釁,此地兵變,民家被焚掠,損失數百萬,至今始漸回復,中華擁兵之害,可勝恨哉! 一點安陵鎮,為直隸景州地矣,西為吳橋縣,自桑園鎮北至此二十里,皆古安陵縣地,此為《舊唐志》景州安陵縣治,而《水經注》之脩縣安陵鄉也,脩,《漢志》音條,即古條地,亦亞夫條侯封邑,一作蓨,舊跨衛河兩岸為縣,今臨運河,平野耕農及人家頗多,惟不見故安陵城,十五分連鎮,見柏樹密植滿園隴,亦不見故弓高城、龍?城、細柳營,蓋自漢迄今泯矣。 一點三十分至東光縣,縣有禹時胡蘇河,縣與河,自漢至今無所改,《漢志》謂縣有胡蘇亭,蓋許商所得三河之一也,余不見故瀆,或為車路所填,或去此稍遠矣,然驛站距城不遠,亦望不見,惟見村野。四十二分南霞口,過此為南皮縣地,王莽置迎河亭,蓋大禹逆河,在是東北焉,三國吳質有燕友臺,曹丕遺書所謂「泛瓜沈李,南皮之遊不可忘者」也,或謂即齊桓公射雉臺,石崇故宅在南皮城內,高適故里在城外,北又有北皮,自晏城至此而北,皆平壤麥地。 五十六分泊頭鎮,有火車支路,停八分,此地西交河縣,屬河間府,東南皮縣,與北滄州,即屬天津府,二府民國廢入津海道。 泊頭鎮西,交河縣東,有漢勃海郡成平縣故城焉,《漢志》徒駭河、虖池河,皆在此也,禹起徒眾,懼不成功,故河名徒駭,其河自此流入滄州至海,禹城有是河,故瀆最?,德州有是名,水道則小,《漢書》所載許商所索禹河,在此不在彼也,而茫茫禹跡,杞不足徵矣,《溝洫志》、《河渠書》,其奈之何!虖池者,滹沱也,光武懼不得渡,王霸詭云冰合,其流之大可知,在縣南與高河合而入御河,故縣曰交河也,御河即衛河,以隋煬帝名,今為運河,泊頭 鎮,明以來設巡檢司,載《明史》,屬交河,南有洚河。 二點三十七分馮家口,自東光來,一路屋多平頂而無脊,四十六分磚河,滄州南之磚河,與青縣南興濟河,本洩衛河之支河,今涸,舊置磚河驛,屬滄州矣,昔人謂馬頰河在州東南,《一統志》謂在東光,蓋二地交界處,《唐書》載滄州治,清池縣,古河多至十一處,河渠稱之,余于五十二分過一水,多村落不見古隄,而《明史》志滄州南有浮河,與《唐書》同,或即承磚河歟?三點至滄州,路西見滄州城郭,雉堞譙樓甚麗,人居市聚寺觀亦盛,一路來所見都邑,惟此為最矣。東畔見叢冢遠樹,漢勃海郡治浮陽,即在古滄州治,今滄州西有古漳河,《禹貢》覃懷底績,至於衡漳,是也,衡漳,《水經》謂之濁 漳,出上黨,長流至此,《水經注》謂一右出為淀,一北注滹沱,謂之濊口(今合口鎮在滄州西),《明史》號其末流為胡盧河,《唐書》謂西有李彪淀是也,自後漳徙從魏縣東北,至館陶入衛河,稱新漳,而此為舊漳,為古漳河,成斷潢矣。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獨立紀
連雅堂先生家傳
列傳五
列傳四
刑法志
城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