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黎森松撐獅傳統表演

客語拼音:海陸:Lai semˋciung cangˋsiiˋchon tungˊbiauˊrhanˋ

名稱:黎森松撐獅傳統表演客語拼音:海陸:Lai semˋciung cangˋsiiˋchon tungˊbiauˊrhanˋ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1503-1006-000060
著作者:
普查人員:吳曉雲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民間遊藝(藝陣)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約民國48年黎森松還在10幾歲小孩時,便與李建忠師父學習客家獅與台灣獅,更在民國70年與香港蘇源師父學習廣東獅;並與香港明星劉家輝為師兄弟,並於民國94年受總統府之邀至喜來登飯店表演。
技法流派:客家獅: 早期農業時代由於物資缺乏,所以客家獅的材料都取自四週,每逢農曆年前, 先人就會到田間取土塑模,再用富含植物纖維的牛糞敷糊在獅子造型的土模上,待乾燥後再上桐油固形,等到整個完成後剛好趕上過年時的慶典活動,增加歡喜氣氛。其特色,諸如獅頭採用正黃顏色,外型方正像箱子,嘴部可以開闔,舞弄時才顯得活靈活現,此外客家獅由於出自鄉里黎民之手,雖不若其它種舞獅精緻,但更古樸可愛。 台灣獅:台灣獅種類名稱繁多,較普遍的有雞籠獅(形狀為雞籠仔)、仔獅、盒仔獅(四方形如火柴盒嘴可一開一合)3種。前面二種獅種以河洛人使用較多,又稱「河洛獅」;後一種客家人使用多,故稱「客人獅」。河洛獅嘴有合牙的,稱「閉口獅」;有牙齒開成一缺口的,則稱「開口獅」。又有取名青頭獅 、金獅、火獅、火獅、西瓜獅、青蛙獅等,均可稱為「台灣獅」。廣東獅:廣東舞獅的起源,據傳在明代初年,佛山地方出現一頭獨角怪獸,它每逢年尾就到處糟蹋壓稼,殘害牲畜,鄉農想出計謀用竹蔑變成多個獅頭模型埋伏在一旁。當怪獸一出現,驀地金鼓齊鳴,他們舞動獅頭向怪獸衝去。怪獸遭此一嚇,從此宣告絕跡,當地人們以後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過戶舞獅,以示消除災害,預報吉祥。
貢獻者:
保存者名稱:黎森松
日期:
建檔日期:2009-11-30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121.318889
緯度:23.336667
所在地:花蓮縣玉里鎮
管理權: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