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徐荻叢紮大士爺

客語拼音:海陸:ci tit`cung zad tai+ sii+ rha

名稱:徐荻叢紮大士爺客語拼音:海陸:ci tit`cung zad tai+ sii+ rha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4-1010-000711
著作者:
普查人員:陳玉蟾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紙屬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荻叢的祖父名徐細妹日大正4年生(西元1915年),民國81年仙逝。他的師父叫黃新生,是苗栗人。根據徐家第3代傳人明珠、荻叢的說法,祖父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傳人,而這項手工藝從唐朝流傳至今,已經超過1000年了。從祖父算起,荻叢是第3代,他通常和姊姊合作。荻叢的父親是老大,他們仍以傳統工法為主;二叔的專長是配色寫大字,三叔的兒子弘盛以轉包為主;3個姑姑也都從事相關的事業,尤其大姑(名叫初枝),她遠嫁台東池上,把徐家的民俗技藝傳到東部。
技法流派:在客家庄舉凡醮壇的燈飾,廟會的燈藝作品,普渡時一定會出現的大士爺、水燈排、豬洋棚、牌樓等皆是;這些工藝品有的壯觀、有的細緻、有的俗豔,相同點則是夜晚一定大放光明,這些作品現在逐漸被忽略了,但是它其實是傳統寺廟信徒虔敬心意的呈現,也是觀眾看熱鬧的焦點!這些藝品大多以竹為骨架,以紙或布為皮,它們不是一般生活所需,卻是台灣節慶廟會不可或缺的布置!大士爺的製作過程如下:首先要剖竹子做骨架,骨架以糯米紙連接,再糊上紙;紙要一層一層的黏上去,最後再以各種各色紙材,裝扮出有表情、有動作的紙偶,做好的大士爺臉部以紅紙遮蓋,載到廟會現場,由主人擇訂吉日吉時揭去紅紙,是謂「開光」。不同朝代的大士爺有不同的裝扮和配件。
貢獻者:
保存者名稱:徐荻叢
日期:
建檔日期:2009-09-04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121.177788
緯度:24.790367
所在地:新竹縣關西鎮
管理權: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