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東片河壩十眼橋

客語拼音:四縣:dungˊpienˋhoˇba siib ngianˋkieuˇ(bedˋlinˇlog kieuˇ)

別名:北麟洛橋

名稱:東片河壩十眼橋客語拼音:四縣:dungˊpienˋhoˇba siib ngianˋkieuˇ(bedˋlinˇlog kieuˇ)別名:北麟洛橋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2-1001307-1007-000369
著作者:
普查人員:徐癸香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橋樑
關鍵字:東片河、省公路
描述:
歷史沿革:十眼橋位於麟洛國中西南側的省公路麟洛段,橋面橫跨東片河上。最早的十眼橋大約在日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時建造完工。當時用水泥、紅磚、砂石等建材,砂石是就近取用東片河壩的砂石,當時用人工的方式潛水到水面下綁地基,共有10個涵洞的工程設計樣式,因此大家都稱為十眼橋。河道漸漸的縮減,從10眼變成8眼到現在7眼,水患的減少使得這座橋和東片河的歷史逐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在日昭和15年(西元1940年)以前,從內埔鄉要前往阿緱廳(今屏東市)得步行到麟洛,在麟洛派出所前搭乘輕便車前往屏東,回程則乘坐輕便車到麟洛後才徒步回內埔鄉,而麟洛與內埔鄉之間隔東片河相望,在早年因為隘寮溪昌基堤防尚未建造完成,夏天雨季洪水氾濫時期,東片河河面寬廣,水流較大且深,往來屏東、內埔間的行人都要搭乘竹筏,由工人撐筏擺渡過河,當年曾設有筏渡會,由地方熱心士紳出錢出力,請人擺渡,免費為人渡河,到了秋冬時期河水較淺,則脫下鞋子、捲起褲管涉水而過,也有地方熱心人士會搭設竹製便橋,後來才有十眼橋的建造,供馬車、行人通行往來。
日期:
建檔日期:2009-09-01
創建年代-年份:日昭和 15年
創建年代-西元:1940年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賴玉妹、林福慶口述
範圍:
所在地:屏東縣麟洛鄉
經度:120.534685
緯度:22.641942
管理權: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