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豹紋頭鯊

學名:Cephaloscyllium pardelotum

台灣俗名:沙條、豹紋頭鮫

大陸名:豹斑絨毛鯊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9542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Schaaf-Da Silva & Eber, 2008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貓鯊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非常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長而呈葉形,內緣具一深凹,但不延長而覆蓋後鼻孔之開口;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三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後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前部1/2上方;第二背鰭略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大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背金黃色至淡褐色,腹面淡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污斑散布在體表,但是在偶鰭之間沒有一個暗色側斑。此外體背有7個可以清楚界定的H型鞍狀班,第一個在鰓孔上方;第二個在胸鰭末緣上方;第三個在臀鰭起點的上方;第四及五個分別在兩個背鰭基底上;第六個在尾柄上以及第七個在尾鰭上,而鞍狀班的外緣線是褐色的斑駁線,並非是暗色且連續而完整的。玫瑰花紋是存在的,是由5-6個小型的褐色不規則斑駁所組成;體側胸鰭與腹鰭之間就有3個玫瑰花紋,另外在頭部的玫瑰花紋:包括1個在眼後方、1個在兩眼間、1個橫越在各鰓孔間以及有一些在吻部。而在各個偶鰭上亦有一個玫瑰花紋。其他體側有玫瑰花紋分別在:腹鰭基底上方、兩背鰭之間、尾柄上及尾鰭下葉。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
地理分佈:目前已知只分布在臺灣的西南部外海。
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3 15:46:41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Schaaf-Da Silva, J. A. and D. A. Ebert. 2008 (8 Sept.). A revis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wellsharks, genus Cephaloscyllium Gill 1862 (Chondrichthys: 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including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Zootaxa No. 1872: 1-8.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污斑頭鮫
中文種名:污斑頭鮫
中文種名:蜥鮫
中文種名:蜥鮫
中文種名:廣吻篦鯊
中文種名:廣吻篦鯊
中文種名:斑貓鯊
中文種名:斑貓鯊
中文種名:黑鰓盾尾鯊
中文種名:黑鰓盾尾鯊
中文種名:依氏蜥鮫
中文種名:依氏蜥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