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屏東鬚鱲

學名:Candidia pingtungensis

台灣俗名:屏東馬口魚、屏東條紋鱲、屏東縱紋鱲、一枝花

大陸名:屏東鬚鱲

中文種名:屏東鬚鱲學名:Candidia pingtungensis台灣俗名:屏東馬口魚、屏東條紋鱲、屏東縱紋鱲、一枝花大陸名:屏東鬚鱲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95250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Chen, Wu & Hsu, 2008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10(分枝軟條);胸鰭 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 46-50;背前鱗 19-21;咽齒 1,3,5-5,4,1。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口端位,口裂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大多有2對短鬚。雄魚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的圓鱗;側線完全。尾鰭呈叉型。體背面呈灰黑色,體側面為銀白色。體中軸線具有一寬大而完整的深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或多或少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與臺灣鬚鱲(C. barbata)相類似,可從下列特徵加以區別:(一.)背側部具一條寬的銀白色縱帶(vs. 沒此縱帶);(二.)側線鱗數較少,約46-50,平均48(vs. 51-60,平均55);(三.)較少的背前鱗,平均20(vs. 23);(四.)較少的側線下方鱗,約3枚(vs. 5枚);(五.)成魚的鬚約3-4條(vs. 2條)。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溪河中、上游及支流中水質清澈的水域。因可適應南部偏高的水溫,所以常出現於潭頭、淺灘及潭尾等區域,較少出現在急瀨水體之中。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小型魚蝦、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佈:臺灣的特有種。本種僅分布在台灣南部的溪流上游及支流水域中。
漁業利用:生態教育及觀賞用魚。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4-10 12:14:04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Chen, I.-S., J.-H. Wu and C.-H. Hsu 2008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Candidia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d comments on a new genus. The Raffles Bull. Zool. 19:203-214;台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短吻小鰾鮈
中文種名:短吻小鰾鮈
中文名:飯島氏頜鬚鮈
中文名:飯島氏頜鬚鮈
中文種名:鯉
中文種名:鯉
中文名:團頭魴
中文名:團頭魴
中文名:高身鏟頜魚
中文名:高身鏟頜魚
中文名:台灣石
中文名:台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