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柿柿餅

客語拼音:海陸:shak`ki+ ki+ biang』

名稱:石柿柿餅客語拼音:海陸:shak`ki+ ki+ biang』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C0-1000409-2009-000137
著作者:
普查人員:朱文鐘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文化景觀
種類:農林漁牧景觀
描述:
簡要描述:傳統的製作柿餅是由黃橙橙的柿青,刨去外皮,以九降風的日曬風乾脫澀,第三天以後,開始催熟,每天用雙手-拇指在上其他四指在下,轉動、捻壓、擠果肉一次,使內部的水分容易乾燥,有利糖分轉化,也可以慢慢的將柿餅整形,過程仍要繼續日曬風乾催熟殺菌四天到六天,全程要靠老天幫忙,前後七~九天才成柿餅。
特徵:石柿是新竹縣的特產,但產量不多,做柿餅靠日曬風乾,農曆九月重陽節過後,台灣西北地區吹起東北季風,尤其在新竹風力特強,當地居民稱為九降風,它乾冷溼度低,正是做柿餅的最佳天然條件,此時也是柿子成熟時節,由於以前做柿餅完全要天靠氣吃飯,條件嚴苛,所以只有地形較為特殊的新埔、北埔、峨嵋有較多的人,把柿子加工做成柿餅。新埔柿餅加工雖然有石柿,也大量收購外縣市牛心柿,所以生產以牛心柿柿餅為大宗,而北埔、峨嵋以傳統種植甜度較高、纖維多、口感佳、肉質細緻,但果實較小,外形也較不規則的石柿做成柿餅,產量雖然較少,但保留了本地石柿之鄉的特色。
日期:
建檔日期:2008-11-17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關連:目前新竹的柿餅將近九成是新埔生產,但是北埔的石柿餅較早出名,所以說到柿餅,早一輩的人,會先想到北埔。由於傳統做柿餅全程要靠老天幫忙,又是全手工一個一個做成非常辛苦,又具高度風險,所幸能受到政府、農會的重視,成立柿餅產銷班,有專家指導,以機器刨皮,及人工除濕乾燥法,柿餅製成率達百分之九十八,使柿農有利可圖,雖然只有不到兩個月的生產季節,卻能整合傳統柿餅產業、文化與經濟三個面向,永續經營。
範圍:
位置與範圍:新竹縣 北埔鄉 新竹縣北埔鄉
所在地:新竹縣北埔鄉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名稱:東勢鎮高接梨園
名稱:東勢鎮高接梨園
名稱:關西仙草
名稱:關西仙草
名稱:營林巷魚道試驗站
名稱:營林巷魚道試驗站
名稱:菸作
名稱:菸作
名稱:頭屋老田寮茶區
名稱:頭屋老田寮茶區
名稱:福德打鹿坑
名稱:福德打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