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台灣長史物_第14集

主要題名:台灣長史物_第14集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詮釋資料識別碼:7.1.1.1-097-100017-mv00005
著作者:
創作者-姓名:林融駿
主題與關鍵字:
作品類型:影音作品
描述:
摘要/故事大綱:獅潭位於苗栗縣內山,是縣內古道最多的地方,在我們一路欣賞滿山的油桐花之時,漸漸的眼前出現一道兩邊是高聳砌石的小溪,這樣自然古早的生態工法工程在現在已逐漸受到重視,但出現在獅潭這樣隱密的山區裡,讓我們對依傍而居的何恭炤,有了一些浪漫的想像。也許就是要像獅潭這樣未受人工污染的地方,才能讓何恭炤產生這麼特別的興趣和志業。也讓他的生長的歷程與獅潭有了不解之緣。何恭炤有個對於淡水魚極研究的祖父。所以從小就因為耳濡目染,對淡水魚也同樣有極大的興趣。這樣的影響,也讓他開啟了日後對淡水魚專業養殖的興趣。他繁殖的魚分為兩類,除了主要提供餐廳使用的食用魚之外,還有為了自己興趣而研究的稀有淡水魚。他蒐集並繁殖不同的魚種,因為方法得當,甚至多次讓魚池內「魚滿為患」。但也因此讓他有了為台灣逐漸消失的淡水魚種做復育的想法。於是他和太太在經濟並不充裕的狀態下,開始了全台灣首座「本土魚類生態展覽館」的建設工作。館裡的魚種在何恭炤細心的蒐集下,最高記錄超過兩百種,台灣原生種淡水魚超過百種,幾乎是台灣現存淡水魚類的七八成。在這個目前並不收費的展覽館內,靦腆的他提起這些淡水魚的形貌、習性、蒐集過程時,表露出一種興奮和愛惜。這間淡水魚館有許多台灣可貴的資產,不過比較讓我們強烈感覺到的,是這樣一個人對事物自己的堅持所懷有的認真信念。這座展覽館開幕時正值九二一地震前,在地震時很多設備毀損及百分之八十的魚種死亡,讓他兩夫婦心痛到都不敢踏進展覽館一步。設備毀損還可以補救,但失去的魚種就必須靠後來更用心的蒐集和復育才得以回復。碰巧,一位對台灣生態很有研究的探險家陶天麟先生,在迷路的情況下誤打誤撞來到這座他從沒聽說過的「本土魚類生態展覽館」,在知道何恭炤毀損了大部分魚種,卻仍有心要為下一代的孩子蒐集快滅絕的本土淡水魚,陶天麟決定和何恭炤一起把不足的魚種收齊,並把館名改成「台灣淡水魚博物館」,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努力。這一集將紀錄何恭炤創立淡水魚博物館的心路歷程,並且參訪獅潭地區的水域,一起去看看何恭炤是如何在涓涓溪流中,慢慢尋找出那些即將消失的魚種。
出版者:
出版/出品者:客家委員會
日期:
數位化日期:2008-11-20
格式:
數位化類別:影音
檔案類型:wmv
檔案描述:網路預覽
檔案名稱:cca100017-df-mvhcp002-0005-b.wmv
語言:
作品語言:客家語
管理權:
原件典藏單位:客家委員會
數位檔案典藏單位: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