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鄧玉麟茶壽編製

客語拼音:四縣:ten ngiug linˇcaˇsu bienˊzii

名稱:鄧玉麟茶壽編製客語拼音:四縣:ten ngiug linˇcaˇsu bienˊzii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509-2008-000415
著作者:
普查人員:劉榮春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編織
關鍵字:茶壽、草編工藝、傳統工藝、鄧玉麟、保溫巢、客家花布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草編藝術流傳已久,依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特質,衍生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草編文化。這些自然材質的運用,不僅有其功能上的便利,也有一種農村特有的樸素質感。在無數的台灣農村裡,過去使用週遭的植物纖維作為捆紮、盛物、墊褥等材料,是司空見慣的。隨著墾民的移入定居,日常所需多就地取材,其中以週遭生長的植物為最主要也最方便的來源。稻草是過去常用的的纖維植物,往昔稻子收割後,通常堆成稻草堆存用半年;用來作堆肥、編草鞋、綁東西、絪「草茵」(引燃柴火用),或者拿到菜園裡鋪蓋在菜籽上保溼保暖;稻草也是蓋房子的重要材料,混合黏土成為竹牆土牆的粗胚。沒用完的稻草,還可用在冬天裡舖床保暖,破舊的草蓆下鋪上稻草,可在寒冬的夜晚紓解困苦農人的寒冷。苗栗縣獅潭鄉汶水地區即有一種利用稻草保溫特性所編織的特有產品--茶壽。茶壽源自於鳥類自築巢穴的靈感,台灣在民國50年代(西元1960-1970年)養鳥風氣極盛時期盛行。當時的人們會利用稻子收割後的稻稈編織鳥巢提供鳥類孵育之用,直到民國58年(西元1969年),因鳥市崩盤而歸於平靜。居住在獅潭鄉汶水地區的一位宋陳大妹(日明治20年,西元1887年生)因為疼愛夫君宋春回,不忍終年辛苦從事農務工作的丈夫喝因天氣而冰冷的茶,經由鄰居謝海鳳先生的建議,仿法雲寺人初編鳥籠的雛型改進,將用稻稈所編織的鳥巢加以變化,發明出第一個以稻稈為素材的茶壺保溫巢,成為保溫巢編織始祖。由於保溫巢可以讓茶壺保溫六~八個小時,獅潭鄉竹木村汶水地區村民見此產物保溫又實用,還可販售貼補家用,因此爭相向宋陳大妹學習。其中一位婦女更是將其發揚光大,保溫巢舊稱鳥籠仔,劉玉英取其客家人喝「茶」長「壽」有益健康之意,把保溫巢正式命名為「茶壽」,象徵客家人喝茶長壽,延續至今。
技法流派:稻草稈直立,叢生,取得容易,成本低廉。由於稻草還有保暖的作用,因此保溫巢選用的材料是加工後的稻草,原料處理收割後經由3~4週的乾燥後,把稻穗去除只留稻稈收集堆積成捆,編織時再用堅硬的麻線縫製而成。草編工藝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除了必須會編會穿以外,更需在力道的拿捏上達到剛柔恰到好處的境界,才能有好的作品產生。以往這編織的技術是用來做鳥巢的,自養鳥業沒落後就成了最天然的保溫器,也就是現在的茶壽。因為標準化困難,無法機器量產,茶壽只能以全手工製作,將麻繩穿進細長的「布袋針」編製茶壽,這種以前用來縫製稻穀袋的針,因為一邊纏繞時還可以一邊變形扭轉,運用十分靈活。編製茶壽時,除了靠眼力頭腦來看形狀,技術當然也要很純熟,此外還需要以手用力拉,很費力氣。保溫巢的內襯係以碎布填充,再以完整的花布縫製,最初宋陳大妹編織出來的保溫巢只注重實用性,僅是一個鳥巢的雛形,在外觀上較不吸引人。
貢獻者:
保存者名稱:鄧玉麟
日期:
建檔日期:2008-10-30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範圍:
所在地:苗栗縣公館鄉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