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三和村橫圳溝

客語拼音:海陸:sam` fo cun` vang zhunˇ gieu`

名稱:三和村橫圳溝客語拼音:海陸:sam` fo cun` vang zhunˇ gieu`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C0-1000312-2008-001154
著作者:
普查人員:謝榮坤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文化景觀
種類:水利設施
描述:
簡要描述:昔日三和村一帶的居民(當時這裡屬於三座屋的一部份),引用現在觀音溪中上游的河水來灌溉農田,他們在溪中以土石作壩堵水,再挖小圳,引水到現在的三和村和武威村去灌溉農田,因三和村一帶地勢較高,要挖很深的水溝始能行水。這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水溝,就是存在一百多年的橫圳溝。這條水圳遠在清光緒年間即已存在,在日治時期,挖了很多的埤塘,三和村內就挖了四口池塘,因灌溉用水有了橫圳溝供應,埤塘灌溉功能漸失,居民也因修護不易,逐漸任其毀損,最後完廢棄。日本人發覺這水圳仍能發揮很多功能,所以不但未廢圳,及而加以整修作為具有引水與排水,平時則供應武威村一帶的用水,現在分段整治後,很美觀。
特徵:橫圳溝是在清未,漢人移民本區後,即已存在,是先民辛苦開挖的水圳也是先民認定的地標,目前則是三和村和武威村的界溝(分界線)。當時先民移居此地時,沒有地名,只知道這裡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水溝,居民多數住在水溝的另一邊(頂邊),因此如果向當地人問居住地,往往回答說「住在橫圳」,(當時居民認為東北西南走向叫橫向)。這條水圳目前仍具有排水與灌溉的功能,部分已整治完工,相當美觀,百餘年開挖的水溝,至今仍能發揮功能很難得。
日期:
建檔日期:2008-11-19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關連:橫圳頂一帶,現在全屬於三和村(從前叫「三座屋」),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徐姓與廖姓兩大族,徐姓族人是觀音新坡下徐氏祖先的後代,廖姓族人則從武威村移居而來,所以橫圳溝與他們兩姓的祖先有關。據說徐、廖兩姓的族人先前堅決反對廢除橫圳溝(不是為了引水與排水)他們認為這條水路是好地理。三和村的東南方有條河叫做小飯瀝溪,徐氏先民的房子都是東西向,小飯瀝溪圍繞徐屋而流,橫圳溝的水則匯入此溪中,這種雙水合抱的地理,被認為是好地理。
範圍:
位置與範圍:桃園縣 觀音鄉 三和村三和村
所在地:桃園縣觀音鄉
經度:121.087967
緯度:25.017951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