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桃園大圳景觀

客語拼音:海陸:To rhan tai+ zhunˇ gin』 gon`

名稱:桃園大圳景觀客語拼音:海陸:To rhan tai+ zhunˇ gin』 gon`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C0-1000312-2008-000041
著作者:
普查人員:謝榮坤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文化景觀
種類:水利設施
描述:
簡要描述:桃園大圳始建於日治時代的大正5年(西元1916年)11月,歷經8年的施工,至大正13年(西元1924年)5月正式完工,幹線水路全長25公里,其中隧道部份長達15公里,是一項十分艱鉅的水利建設工程。在長25公里的幹線中,共分1至12支線,各支線分別與埤塘的入水口相連,放水時,水會依時沁入池塘,達到儲水以灌溉農田的目的。觀音鄉因農田廣潤,池塘很多,全鄉分屬四大支線,自第8至第12支線均在本鄉境內,本鄉共有53口埤塘。桃園大圳的完成,解決了缺水的問題,使得原本乾旱貧瘠的旱田成為可以種稻的農田,農民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也使本鄉成為北部的穀倉之一。
特徵:桃園大圳於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11月開工,歷時8年完工,其工程是在大漢溪上游的石門峽地方(今石門水庫大壩左岸),設取水口引取河水,再開鑿隧道,分出12條支線,以輸水進入灌區的241口貯水池(埤塘),用以灌溉2萬2千多公頃缺水的旱田,使之因此成為一年兩作的稻田。在將近百年前,要開鑿如此長的隧道絕非易事(故此大圳的完成,可視為台灣水利設施開發史上的大事)。
日期:
建檔日期:2008-11-17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關連:甲午戰爭後,日本人開始治理台灣,當時日本政府重視發展農業,主張台灣生產的稻米,運回日本,以供日本人食用,但他發現桃園一帶缺乏水源,不易種稻,所以決定開發水利設施,引導大漢溪水來灌溉,以解決乾旱的問題。經過多年的規劃,終於在大正5年(西元1916年)開始闢建,經過8年的施工,在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正式完工通水,對桃園地區的農民來說的確是一大福音,通水迄今已有86年之久。
範圍:
位置與範圍:桃園縣 觀音鄉 崙坪村觀音鄉崙坪村忠富路崙坪段
所在地:桃園縣觀音鄉
經度:121.156720
緯度:24.996727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